作者: 张增坤 【本书体例】
陆机少时,颇好游猎,在吴豪盛。客献快犬,名曰黄耳;机后仕洛,常将自随。此犬黠慧,能解人语;又尝借人三百里外,犬识路自还,一日至家。
机羁旅京师,久无家问,因戏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驰取消息不?”犬喜摇尾,作声应之。机试为书,盛以竹筒,系之犬颈。犬出驿路,疾走向吴。饥则入草噬(shì氏)肉取饱。每经大水,辄依渡者弭耳掉尾向之,其人怜爱,因呼上船。载近岸,犬即腾上,速去如飞。径至机家,口衔筒作声示之。机家开筒取书,看毕,犬又向人作声,如有所求。其家作答书内筒,复系犬颈。犬既得答,仍驰还洛。计人程五旬,而犬往还载半月。
后犬死,殡之,遣送还,葬机村南,去机家二百步,聚土为坟,村人呼为“黄耳冢”。
(选自《述异记》)
晋代的陆机,青少年时,非常爱好打猎,他的英豪气概,在吴郡地区很有豪盛名声。有客人送给他一只善跑的好犬,名字叫黄耳。后来,陆机在洛阳做了官,常让这只犬跟随在身边。这只犬聪明伶利,能明白人的话的意思。另外,这只犬曾借给别人带到三百里以外去过,只用了一天时间,就认路独自跑回了家。
有一时,陆机曾因长时间客居京城,很久没有与家通过音讯,于是就戏谑地对这只犬说:“我与家中断了书信来往,你能跑回去送封信,并且带回家中消息吗?”黄耳高兴地摇着尾巴表示答应。陆机想试一试黄耳的本事,就写了一封书信,密封在一个竹筒中,然后把它系在黄耳的脖颈下边。黄耳跑上官道驿路,直奔吴郡而去。黄耳在路途上,跑饿了就钻进草丛,觅食小动物的肉填饱肚子。每经过大河,它就向着撑渡的船家垂耳摇尾,博取这些船家对它爱怜,喊它上船过河。当船才近岸边,黄耳便急速腾身上岸,象飞一般继续奔跑。就这样径直跑到陆机在吴郡的家中,它嘴衔带去的竹筒,发出叫声叫人知道是送来的书信。等到陆机家里的人从竹筒里取出书信看完之后,黄耳又连声叫唤,表示象有要求一样。陆机家里的人写了回信仍装入竹筒内,重又系在黄耳的脖子下。黄耳见得到了回信,仍象来时一样飞跑着回到京城洛阳。按人的行程速度计算,来回需要五十天,可是黄耳来回才用了十五天。
后来,黄耳死了,陆机用棺木装殓着,派人把它送回吴郡;埋葬在离陆机家二百步远的村南边,并堆起坟堆,村里人把这坟叫作“黄耳冢”。
《黄耳》是祖冲之所撰《述异记》中,流传特广的上乘之作。它的内容,既不染神怪道术色彩,又无因果报应的俗套。
在内容方面,一反六朝小说的积习,抛却了怪诞迷信色彩,充溢着生活气息,给人新鲜之感。在篇章结构上,短小而非粗陈梗慨;精美而不朴朔迷离,生动而不曲折离奇。娓娓叙述,不枝不蔓,余韵悠然,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