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愍公

作者: 王公位 【本书体例】

同安陈忠愍公化成,由行伍积军功,官至提督,威望著一时。故例,提镇不得官本乡,上以非公莫能膺海疆重任,破格授厦门提督。

道光庚子,英夷扰浙东,命沿海严防,特移公江苏。抵署甫六日,闻舟山失守,即帅师驰赴吴淞口。审度险要,列帐西炮台侧以居,三易寒暑,未尝解衣安寝。优待士卒,犒之厚而自奉甚俭,或馈酒肉,必峻却之。时有“官兵都吸民膏髓,陈公但饮吴淞水”之谣。每潮来,必登了望,戒军士曰:“平时宜休养,毋辄来辕;如有警呼之不应,刑毋赦。”尝与制府牛某大阅,见近地兵多弱,而上江各营较强,牛曰:“是可当前锋乎?”公曰:“近者皆有家室虑,且服吾久,无离心,客兵恐难恃。”及战,果先遁。壬寅四月,乍浦失守,公益鼓励军士,以大义喻之,时他邑皆骚动,惟吴淞左右恃有公,安堵如故。五月,夷船大集,公登台守御,日夜不怠。初八日,自卯至巳,发炮千余门,伤大夷船五,火轮船二,夷人势欲却。适牛制府携兵出城,夷从樯头望见,置炮于樯击之。牛急召守小沙背之徐州总兵王志元来,而王已遁去。牛惧亦遁,众兵随之皆窜。夷人复奋力攻击,公孤立无助,犹手发炮数十次,身受重伤。炮折足,枪穿胸,伏地喷血而死,年七十六。

民闻公死,皆大惊曰:“长城坏矣!”老幼男女,无不号泣奔走。夷酋入城,登镇海楼酣饮。或作华语曰:“此战最危险,但有两陈公,安能破耶?”酋大笑。有武进士太湖刘国标,为公所赏识,随行戎间,忍创负公尸,藏芦丛中。越十日,以告嘉定县令,辇尸入城,殓于武帝庙,面如生。事闻,诏赐专祠,予骑都尉世职。淞江人哭公哀,作成帙,颜曰《表忠崇义集》。宝山王树滋,为作《殉节始末记》。余特撮其大略,并录诗之佳者于左云:“一木难支大厦倾,将军殉节万民惊。丹心料有天垂鉴,白日愁看鬼横行。公已成仁甘就死,士惟见义竟忘生。怒涛夜激芦花岸,阴雨灵旗战鼓声”(上海王城)。“皓首不能生击贼,丹心惟此死酬君”(上海陈培庭)。“肘常旁掣生余愤,掌仅孤鸣死竭忠”(崇明施子良)。“右师邴泄驱车后,壮士勾卑在列时”(上海林曜)。“事到艰难惟一死,身经保障已三年”(上海曹树杏)。

(选自《冷庐杂识》)

福建同安陈忠愍公化成,军人出身,因屡建军功,官职升至提督,威望著名于当时。旧制规定,凡为提镇不得在本乡做官。皇上因除陈公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够承担海疆重任,破格授他厦门提督之职。

道光庚子年(1840),英军侵略者骚扰浙东,命令沿海各城镇口岸严加提防,特将陈公调换到江苏。他到达官府才六天,听说舟山失守,当即帅军奔赴吴淞口。他审察忖度地形,把帐蓬搭在西炮台旁边居住下来,三年寒暑交替,未曾解衣安睡。他优待士兵,犒赏士兵的物品很丰富,而自己的奉养却很节俭。偶尔有人馈赠他酒肉,必定严励拒绝。当时有“官兵都吸民膏髓,陈公只饮吴淞水”的传说。每当潮水上涨,他必登高了望,告戒士兵说:“平时适宜养精蓄锐,不必常来辕门;如有紧急军情,呼叫不应,则按军法执行,决不赦免。”他曾与制府牛某举行大规模阅兵,见近地士兵体质较弱,而外地各营士兵体质强壮,牛某发问说:“如此弱兵怎能担当前锋呢?”陈公回答说:“近地士兵都有家室的忧虑,但跟从我时间久长,没二心,而外地士兵恐怕难以依赖。”赶到战争一打响,外地士兵果然先行逃跑。(1842)四月,乍浦(今属浙江)失守。陈公更加鼓励士兵,喻以大义。这时,外地人民都已经骚动,只有吴淞一带的人民因赖陈公作靠山,安居如往常。五月,英军战船大肆云集,陈公登炮台坚守防御,夜以继日,毫不懈怠。初八那天,从清晨五时到十一时,我军发炮千余门,摧毁英军大战船五艘,火轮船二艘,英军侵略者想要退却。正赶上牛制府带兵出城,英军侵略者从船的桅杆上望见,架炮于桅杆上猛击。牛某急招守卫小沙背的徐州总兵王志元来援助,而王志元已经逃走。牛某惧怕亦逃跑,众多士兵随之离去,都各自逃窜。英军侵略者再次奋力攻击,陈公孤立无援,尚且亲手发炮数十次。他身受重伤,炮弹炸折了他的腿,枪弹穿过胸膛,爬在地上,喷血而死,年七十六岁。

老百姓听说陈公战死,都大为吃惊地说:“长城被摧毁了!”男女老幼无不呼号哭泣奔逃。英军头目攻入城后,登上镇海楼酣饮。其中有人用华语说:“这次战争最危险,如果有两个陈公,怎能攻破城池呢?”英军头目大笑不止。有位武进士太湖人刘国标,被陈公所赏识,随行陈公多年,经常参与军旅筹谋策划。他忍着伤痛背着陈公的尸体,藏到了芦苇丛中。过了十天,把陈公战死的消息报告了嘉定县令,用车载着尸体进入县城,殡殓于武帝庙前,面目如生。陈公战死的消息被皇上闻知,皇帝下诏,恩赐给陈公建立专祠,授他骑都尉之职,子孙世代相沿袭。淞江人痛哭悼掉陈公,作诗装订成册,函卷封面叫《表忠崇义集》。宝山(今属江苏)王树滋,为陈公写了《殉节始末记》。我只是摘取大概,并附录部分诗歌佳作在左右。诗云:

一木难支大厦倾,将军殉节万民惊。

丹心料有天垂鉴,白日愁看已横行。

公已成仁甘就死,士惟见义竟忘生。

怒涛夜激芦花岸,阴雨灵旗战鼓声。(上海王城)。

皓首不能生击贼,丹心惟此死酬君。(上海陈培庭)。

肘常旁掣生余愤,掌仅孤鸣死竭忠。(崇明施子良)。

右师邴泄驱车后,壮士勾卑在列时。(上海林曜)。

事到艰难惟一死,身经保障已三年。(上海曹树杏)。

这篇文章,行文简洁,情节生动感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一方面表现陈公廉洁奉公,爱护士卒的优良品德,另一方面讴歌他血战海疆,壮烈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从开篇到“破格授厦门提督。”简单介绍陈化成做官提督的经过情况。特别是他是福建人,照旧例规定,他不能回本土做官,可皇帝竟破格授他福建厦门提督,足见他的优异才能,给读者留下美好印象。

从“道光(1840)庚子,”到“年七十六”,详写他的优良品德和死难经过。在英军入侵,海关吃紧的危急情况下,临危受命。一到前沿阵地,便把帐蓬搭在炮台旁边,日日警惕,夜夜防守,“三易寒暑,未尝解衣安寝”,足见他忠勇卫国,恪勤职守的可贵精神,这是其一。接着介绍他抚恤士卒的动人事迹。他犒赏士兵的物品很丰厚,而自己奉养却很节俭。可见他做官廉洁清贫,这是其二。最后写他平时注重养兵蓄锐,不轻易烦劳士兵;一但军情紧急,如有士兵“惊呼不应”,则执行军法,决不赦免。这就突出他赏罚分明,治军严明,这是其三。

关于他的死难经过,写得最为详尽,是全文重点。先是乍浦(今属浙江)失守,军情紧急,他鼓励士兵严阵以待,决一死战,并喻以大义,为稳定军心起了重要作用。接着是五月,英军云集吴淞口,军情更加恶化,危在旦夕。他一方面严加防守,顽强御敌,再一方面是守中有攻。初八那天,发炮千余门,摧折英军战船五艘,火轮船二艘,打击了英军的嚣张气焰,致使敌军出现了退却之势。在情况出现意外变化的时候,他仍然独撑危局,亲手发炮数十次,终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枪弹穿胸,死于血泊之中。他死得壮烈,充满英风浩气,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从“民闻公死”到篇末,写陈公死后情况。以军民对他的颂赞,足见他精神感人之深,进一步烘托他牺牲之壮烈。借英军头目“但有两陈公,安能破耶?”的议论,照应前文中“非公莫能膺海疆重任”一语,进一步突出他的优异才能。

通观全篇,可以看出陈公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殉节死难的英雄壮举,给人们树立一座永远不可磨灭的丰碑,成为激励人们前进斗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在写作上也很有特色。首先是选材详略得当。陈公一生遗闻轶事很多,作者一概略去,仅节取他殉节死难的壮烈场面详加描写,突出表现他壮烈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

其次是运用对比手法。作者写陈公犒赏士兵很丰厚而自奉节俭,拒绝馈赠。也写了其他官兵“吸民膏髓”的劣迹,这样陈公的为官清廉与其他官兵的劣迹形成对比,反衬陈公品格高尚。(1842)四月,乍浦失守,军情吃紧,“他邑皆骚动。”而“吴淞左右恃有公,安堵如故。”又形成对比,分明是说他是人民心目中的中流砥柱,安危系他于一身。(1842)五月,英军云集吴淞口,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王志元、牛某纷纷逃窜,而他顽强固守,二者形成对比,以逃窜者的贪生怕死,反衬陈公舍生忘死。

由于作者选材详略得当及对比手法的运用,所以本文中心思想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读后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