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武步跃 【本书体例】
薛用弱
薛用弱,生卒年不详。字中胜,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长庆中(823左右),为光州刺史。太和初(827),自仪曹郎出守弋阳。以良吏称。其著作《集异记》三卷,记隋唐间谲异奇诡之事十六则,皆隽永可观。《四库总目提要》认为“颇有文采,胜他书之凡鄙。”对后代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李子牟者,唐蔡王第七子也。风仪爽秀,才调高雅,性闲音律,尤善吹笛,天下莫比其能。
江陵旧俗:孟春望夕,尚列影灯。其时士女缘江,耕(píng平)阗(tián田)纵观。子牟客游荆门,适逢其会。因谓朋从曰:“吾吹笛一曲,能令万众寂尔无哗。”于是同游赞成其事。子牟即登楼,临轩回奏,清声一发,百戏皆停,行人驻足,坐者起听。曲罢良久,众声复喧。而子牟恃能,意气自若。
忽有白叟,自楼下小舟行吟而至。状貌古峭,辞韵清越。子牟洎(jī几)坐客争前致敬。叟谓子牟曰:“向者吹笛,岂非王孙乎?天格绝高,惜者乐器常常耳。”子牟则曰:“仆之此笛,乃先帝所赐也,神鬼异物,则仆不知;音乐之中,此为至宝。平生视仅过万数,方仆所有,皆莫能知,而叟以为常常,岂有说乎?”叟曰:“吾少而习焉,老犹未倦,如君所有,非吾敢知,王孙以为不然,当为一试。”子牟以授之,而叟引气发声,声成而笛裂,四座骇愕,莫测其人。子牟因叩颡(sāng嗓)求哀,希逢珍异。叟对曰:“吾之所贮,君莫能吹。”即令小童,自舟赍(jī几)至。子牟就视,乃白玉耳。叟付子牟,令其发调,气力殆尽,纤响无闻。子牟弥不自宁,虔恭备极。叟乃授之微弄,座客心骨泠然。叟曰:“吾愍(mǐn敏)子志向,试为一奏。”清音激越,遐韵泛溢,五音六律,所不能偕。曲未终,风涛喷腾,云雨昏晦,少顷开霁(jì计),则不知叟之所在矣。
(选自《集异记》)
李子牟是唐蔡王第七个儿子,风骨仪表清爽俊秀,才学格调高尚文雅,生性爱好音乐,他吹笛的技能,天下无人可与相比。
江陵这地方有个旧风俗,就是每年正月十五时兴摆列彩灯。这时沿江摆着众多美女乘坐的帏车,纵情观赏。李子牟在荆门游玩,正巧遇着正月十五观灯的盛会。就对朋友说:“我用笛子吹一支曲子,能使上万游人寂静无声。”同游的朋友都赞成他的话,子牟就登上观赏楼,在小平台上转着身子吹奏,清雅的声音一发出,各种戏都停止了演出,走路的人也停下脚步,坐着的人都站起来侧耳细听。曲终很长时间,各种声音才又喧腾起来。李子牟依仗自己有才能,得意洋洋,神气傲然。
忽然有位白发老翁从楼下坐船吟诗而至,他形貌高雅,吐辞清彻,音韵悠长。子牟和坐着的客人都争着上前行礼致敬。白发老翁对子牟说:“刚才吹笛子的,难道不是您吗?您天资极高,可惜的是乐器太平常了。”子牟说:“我这支笛子是先帝赐给的,要是谈神鬼异物,那我不了解;要说乐器之中嘛,这个笛子可就是最宝贵的了。有生以来,我看过的笛子几乎达到一万枝,象我这样的笛子,还没有人能够认识,您却认为很平常,难道有什么说法吗?”白发老翁说:“我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乐器,老了仍在学习,象您这样的笛子,我确实不认识,您如果认为我说的不对,是否让我试一试您的笛子?”子牟将笛子交给他,白发老翁吸气吹笛,刚有声音,笛子就裂了,在座的人都惊呆了,不知道白发老翁到底是什么人。子牟于是叩头哀求,希望能见到珍奇的乐器,白发老翁对他说:“我所藏的乐器,您根本不能吹。”说完就让小童把乐器从船中拿上来。子牟靠近一看,竟然是白玉做的笛子。白发老翁把笛子交给子牟,让他发气吹笛,子牟用尽平生气力,但一丝声音也听不到。子牟更加不安,态度极端虔诚恭敬。白发老翁教给他一点儿技巧,在座的客人听到笛音后,心中顿感清凉异常。白发老翁说:“我怜惜您的志向,为您试奏一曲。”老翁的笛音清亮激越,声韵悠长,各种不同的音调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曲子还未吹完,狂风大作,波涛汹涌,乌云密布,天气昏暗,大雨滂沱。一会儿云开雨停,晴空万里,众人再仔细一看,白发老翁已不知哪里去了。
本篇围绕李子牟与白发老翁的音乐才华,运用环环相扣的情节结构,把两位旷世奇才的风姿有条不紊地再现读者眼前。
小说在整体结构上分为两环,每一环中又有若干小环,环与环之间既相连又独立,形成波诡云谲、迷离朦胧、忽开忽合、变幻莫测的艺术画面。
第一环着重渲染李子牟奏笛技艺之高。小说开始即点出李子牟“性闲音律,尤善吹笛,天下莫比其能。”为元宵吹笛、万人倾倒做准备,也为第二环白发老翁那独一无二的奏技作铺垫。接着,李子牟在人山人海的观灯会上大显身手,吹出一支回肠荡气、韵味悠长的曲子,令“百戏皆停,行人驻足,坐者起听”。这一夸张性的描写,既与开头相呼应,以事实证明李子牟“善吹笛”,又实中带虚,若隐若现地预示白发老翁超出李子牟的精妙绝伦的演奏。
第二环以白发老翁为中心,写他谦虚的言行和“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吹奏效果。小说巧妙利用峰高谷深、山回路转的艺术手法,将两个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幅波澜跌宕的精彩画面。第一大环结尾故意将李子牟推上波峰浪头,其实就是为白发老翁的出场打伏笔。李子牟的笛声悠扬动听、余音袅袅,声遏行云。“忽有白叟,自楼下小舟行吟而至”,恰恰说明来人是在远处听到笛音才匆匆赶到,这完全符合对李子牟吹笛效应的夸张描绘,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出老翁与李子牟的技艺切磋。
两环有机衔接、大开大阖之外,小环节也相互勾连,妙趣横生。有正月十五观灯盛会,便安排李子牟即兴奏笛,取悦众人;有灯会人声嘈杂、万头攒动,便有李子牟“临轩回奏,清声一发”使“万众寂尔无哗”,前动后静、前高后低,如回环往复的螺旋,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老翁闻曲而来,大赞李子牟“天格绝高”,按一般逻辑,应顺势继续褒奖,但作者匠心独运,猛然打住,让老翁以“乐器常常”的评论结束赞扬,引出对乐器的探讨。结处不但石破天惊,造成大起大落,即如前后两环也显得奇崛险怪,惊心动魄。老翁将李子牟的笛子吹裂后,情节再一次出现高潮,它既是两人乐器知识较量的结果,又是展示老翁非凡能力的开始,当老翁的笛声感天动地,引起大自然风雨交加的变化时,情节便如峭壁突现,达到不可逆转的境界。
对小说情节的再现,作者采取虚实相间、隐显结合的手段,在交代前一环节的同时,又暗露另一环节的只鳞片爪,使情节链条上的每一环都有自己的特点,为抓住读者心理、引发阅读兴趣起到了推动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