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斯妥耶夫斯基,费·米

【生卒】:1821—1881

【介绍】:

俄国小说家。一八二一年十一月十一日生于莫斯科近郊一医生家庭。一八四三年,陀斯妥耶夫斯基于军事工程学校毕业,在工程局绘图处供职。一年后离职专门从事写作。他第一本长篇小说《穷人》(1845)是成功之作,它“深化了俄罗斯文学中“小人物”的主题,表现了作家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第二部小说《双重人格》(1846)运用幻觉想象手法,刻画病态的心理和性格的分裂,提出了“双重人格”的主题,使作品脱离了当前的进步文学。中篇小说《女房东》(1847)又把生活表现为一种充满朦胧神秘的情欲和本能倾向于罪恶的现象。这两部小说都遭到别林斯基的严厉批评,由于观点上的分歧,陀斯妥耶夫斯基从一八四七年起停止了与别林斯基的交往;但在政治思想上仍然是他的维护者。同年,陀斯妥耶夫斯基参加了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活动,一八四九年,沙皇政府以他宣读别林斯基致果戈里的反农奴制的信为罪证,判处陀斯妥耶夫斯基死刑,行刑时改为四年苦役、六年充军西伯利亚。服刑期满后当兵并升为准尉,一八五九年,获准退伍,回到彼得堡,恢复了写作生涯。他相继发表两部大型作品,引起社会舆论界的好评,这两部作品基本保持了四十年代的创作倾向,也带有过渡性质,重心转向心理悲剧。长篇小说《被欺凌与被侮辱的》(1861)仍写的是小人物的遭遇,但已听不到主人公抗议的呼声了,人道主义已为宗教感伤主义所代替。另一部长篇小说《死屋手记》(1861-1862)是一部大型报告文学,作家以亲身经历为基础,再现了苦役监狱里令人恐怖战栗的生活,愤怒抗议沙皇反动暴力统治,但同时作品又宣传以温顺和容忍求得道德的更新。值得注意的是,先后经过十年的苦役和军营生活,陀斯妥耶夫斯基世界观的明显变化是社会政治观点日趋反动,所以,一八六一年农奴制改革前后,他与哥哥创办《时间》(1861-1863)和《时代》(1864-1865)月刊,同车尔尼雪夫斯基民主派论战,反对他们的暴力革命思想,同时还发表了长篇小说《地下室手记》(1864),用小说中的“地下人”来反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合理的利己主义”。一八六四年,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妻子和哥哥相继去世,为摆脱经济上的困境,他全力写作,《赌徒》(1866)就是只用二十六天时间写出的符合出版条件的新小说。同年还完成了代表作《罪与罚》(1866)。之后,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速记员安娜结婚,婚后不久他们夫妇到国外旅居四年多。在国外时,他完成了长篇小说《白痴》(1868)和中篇小说《永久的丈夫》(1870),并开始写长篇小说《群魔》(1871-1872)。《白痴》对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作了广泛描写,构成反对资本主义的主题。主人公梅什金公爵是作家认为的“正面的美好的人”,是作者宗教理想的体现。女主人公娜斯西雅的悲惨结局,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的有力控诉,同时也表明作者企图以信仰和博爱来拯救世界的幻想的破灭。这部小说中表现的双重人格和象征色彩愈加明显,人物常有一种不自觉、下意识的行为,处于近乎迷狂的精神状态。这种非理性和神秘性被后来的一些文学流派看作陀斯妥耶夫斯基特色。《群魔》则抛弃了对俄国现实批判的主题,它对俄国革命运动恶意攻击和诽谤,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反动思想倾向,发表后受到反动势力的赏识。但陀斯妥耶夫斯基最后的两部长篇小说却反映了他晚年思想上的变化。《少年》(1875)再现了当时急剧变化的资本主义关系所发生的心理和思想的现象,表明金钱万能和由此引起的发财欲腐蚀了一代年青人的灵魂,但同时又宣扬拯救俄国的宗教思想。《卡拉马佐夫兄弟》(1879-1880)是作家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创作总结性的作品。小说围绕着费多尔和他的儿子们展开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具有鲜明的哲理性。这个家庭交错着强烈的爱和恨,以其尖锐的矛盾而陷入分崩离析,它几乎是资本主义和金钱力量进攻下当时社会的悲剧缩影。但作者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解决是矛盾的,甚至是反动的。一八八一年二月九日,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彼得堡逝世。他的创作思想的深刻性、独特性和复杂的矛盾,对后世文学都发生过影响,也开启了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