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这篇文章(即《四月提纲》)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策略方针,成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列宁是根据二月革命后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制定这个文件的。1917年3月12日(俄历2月27日,俄历比公历晚13天),俄国工人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结束了统治俄国人民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专制制度,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革命群众在革命过程中建立的工兵代表苏维埃,这是革命新政权的萌芽。但是,由于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多数领导人被流放和关押,广大工农群众缺乏政治经验,致使苏维埃领导权被小资产阶级政党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所掌握。另一个是资产阶级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帮助下于3月15日成立的临时政府。临时政府不去解决人民迫切要求的和平、面包、土地和民主等问题,决定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革命要发展,两个性质不同的政权不可能长期共存。面对这种新情况,布尔什维克党内思想混乱,莫衷一是,迫切需要制定新的革命路线。列宁在瑞士获悉二月革命胜利以后,为《真理报》写了一组《远方来信》的文章,对当时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了《四月提纲》的基本思想。1917年4月16日,列宁经过长期流亡以后,回到彼得格勒。次日,他先后在塔夫列达宫举行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作人员会议和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代表与孟什维克代表的联席会议上作了报告。4月20日,《真理报》以《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为题发表了这个报告的提细。故称《四月提纲》。此文中文译本已编入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列宁全集》第二十四卷和1972年版《列宁选集》第三卷。
《四月提纲》共十条,基本内容是规定俄国革命发展的总方向和具体任务。提纲指出:“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列宁总结了1905年革命和1917年二月革命的经验,提出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形式,“不要议会制共和国(从工人代表苏维埃回到议会制共和国,是倒退了一步),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提纲指出临时政府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它所进行的战争仍然是帝国主义战争,“要用真正民主的非强制的和平来结束战争,就非推翻资本不可。”提纲提出了一系列过渡性的经济措施:没收一切地主土地,一切银行收归国有,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提纲还提出了修改党纲,更改党的名称,建立新的革命国际等要求。《四月提纲》制定了革命的策略方针。列宁没有号召群众立即武装推翻临时政府,而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全部政权归工人代表苏维埃”。这是“革命和平发展的口号”。(列宁:《论口号》,《列宁选集》第三卷,第一〇七——一〇八页)列宁提出以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为中心内容的革命和平发展的策略方针,是因为群众暂不觉悟,布尔什维克党在苏维埃中占少数,不具备武装起义的条件;“武装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是问题的实质。这就提供了并保证了整个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就是在这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上最近的一步、直接能够实现的一步的口号。”(同上书,第一〇七页)《四月提纲》制定的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策略方针,立即受到全党和广大群众的欢迎,许多地方的报纸加以转载。1917年5月6——11日(俄历4月24-29日),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即“四月代表会议”),通过了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路线。全党在《四月提纲》指引下,积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