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字义疏证

清戴震的一部哲学著作。《孟子字义疏证》于1777年写成。这部著作,是以疏证《孟子》字义的方式,发挥自己的哲学思想。它收入《戴氏遗书》,后又改编为《戴东原先生全集》。196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除了标点分段之外,还作了校勘。它是研究戴震的哲学思想的重要史料。

《孟子字义疏证》产生于18世纪,当时清王朝政权已经巩固,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更为加强,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实行高压恐怖政策,继续推行程朱理学。另一方面大修《四库全书》,收买笼络知识分子,鼓励他们脱离政治,钻入故纸堆中,提倡烦琐的考据学,以禁锢人们的思想。戴震也以考据学为武器,继承了唯物主义传统,对清朝政府提倡的程朱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孟子字义疏证》共三卷。卷上,“理”十五条;卷中,“天道”四条、“性”九条;卷下,“才”三条、“道”四条、“仁义礼智”二条、“诚”二条、“权”五条。它借解释《孟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气”是世界的物质本体,也是“道”的本体。“气化流行”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根源。反对程朱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割裂开来。认为“气”未形成事物以前称为“道”;在已形成事物以后为之“器”。“道”和“器”是物质本身的两种不同形态。还主张“理在事中”,“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有物必有则,以其则正其物,如是而已矣。”在认识论上,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人物”,“人也者,天地至盛之征也。”肯定自然界在先,人是天地所生。人的思维活动,是以物质的形体、血气为基础的,“有血气,则有心知,有心知,则学以进于神明,一本然也”。在人性论上,反对程朱把人性分为“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性者,分于阴阳五行以为血气、心知、品物,区以别焉。”“血气、心知,性之实体也。”并指出“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肯定情欲是人的自然本性,“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强调“理存乎欲”中,反对“存天理,去人欲”,指出“理”是统治者用以杀人的工具。这具有很大进步意义。但不懂得人的本质,把人性解释为人的自然情欲,不能正确说明人性的阶级内容,陷入了唯心主义。

《孟子字义疏证》在戴震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理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和初步的启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