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散文和诗词

苏轼是北宋最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诗、词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见解,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封建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精神面貌和现实生活。就艺术而言,苏轼的创作在北宋文学中是成就最高的。

苏轼的散文继承发展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传统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在欧阳修散文的基础上,把韩愈、柳宗元以来所提倡的古文的功能发挥得更为充分,形成了因势变化、不拘常法、腾挪迭宕、平易自然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散文向来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韩柳欧苏”。所谓“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形象地概括了四家的风格,“苏如海”正是苏轼散文“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一特点的生动比喻。

苏轼的散文众体兼备。其中,政治论文、山水游记和杂文小品成就最为突出。他的政治论文,如从儒家政治理想出发,针对现实问题陈述自己政见的《策略》五篇、《策别》十七篇、《策断》三篇;纵览历史,评论古人,表现自己历史观点的《留侯论》、《商鞅论》等篇;评论北宋国防问题,广引例证说明备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战守策》等,无不多方面地汲取前代散文的长处,文笔纵横恣肆如行云流水,摆脱了种种形式上的束缚。这些政治论文融会了《孟子》的磅礴气势,《庄子》的宏丽雄奇,《战国策》的纵横舒卷和西汉政论家散文重视史证的风格和传统,或随机生发,或翻空出奇,或铺张扬厉,表现了苏轼对国事的关切和在文学上的革新解放精神。苏轼的山水游记虽数量不多,却极富特色。借题发挥、阐述哲理、随机布局、各极其变是他这类散文的特点之一。《石钟山记》结合探求石钟山山名的由来,说明了调查研究,推察原委的重要性;《前赤壁赋》借历史事迹,假托主客对话,表现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见解,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其次,苏轼的山水游记常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结合起来。如《前赤壁赋》借江水、明月抒发感慨、议论人生,在变与不变的哲理中寻求解脱苦闷的途径,写得挥洒飘逸、虚实并举,极富于表现力。苏轼的杂文小品“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似信手拈来而又妙趣横生,多篇幅短小而能余意不尽。《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记承天寺夜游》是其代表作。

苏轼的诗歌今存四千多首,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数量众多、对后世影响最著的是他抒发个人感慨和描绘自然景物、风俗人情的作品,这些诗代表了苏轼诗歌的基本面貌,也显示了苏轼诗歌的主要特色。代表作有借风物描写排遣失意情绪,表现归隐之思的《游金山寺》;描绘自然风光,表现对美好事物热烈追求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形象的比喻蕴含深刻哲理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苏轼的诗也有一些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触及了尖锐的阶级对立问题,表现了对劳动人民苦难处境的深切同情。如代表作《荔枝叹》借写唐玄宗、杨贵妃穷奢极欲的生活,揭露北宋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诗人以“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的强烈对比来揭示主题,爱憎十分鲜明。《鱼蛮子》、《蚕市》、《许州西湖》等诗也属同一格调。苏轼还有些诗揭露了北宋王朝的屈辱求和、投降卖国政策,表现了以身许国的壮志和赴边杀敌的报国热忱,《和子由苦寒见寄》、《阳关曲》等是其代表。苏轼也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是空虚无聊、卖弄才气的应酬之作。苏轼的诗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以鲜明的形象、新奇的比喻来状物抒情,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诗也突出地体现了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

苏轼的词在艺术上表现了更大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今存词三百多首。代表作有《江城子》(“十年生死”、“老夫聊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等。苏轼的词从花间樽前走向广阔的人生,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只写伤离送别、男欢女爱的狭隘藩篱,一扫柔靡纤弱的词风,扩大了词的题材和意境,形成了清新、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念奴娇》是苏轼豪放词的名篇。词人以奔放的激情和豪迈的气势描绘了如画江山,歌颂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联系自己因宦途失意而“早生华发”,发出了“人间如梦”的喟叹,表现了词人对祖国、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理想与事业的奋求。这首词怀古、咏史、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气势壮阔、基调健朗,是豪放词的开山鼻祖。除豪放词外,苏轼也写过一些清丽婉约、格调缠绵的词,如《蝶恋花》(“花褪残红”)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幽居深院中的女子的孤寂凄清和对爱情的向往,委婉地抒发了词人失意的情绪。苏轼第一个把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入了词的领域,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而以诗为词,突破音律的限制而自由抒写,从而开创了宋词的豪放一派,在宋词发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