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基础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费希特的著作。1794年出版。全书分三部分、共十一节。费希特在《知识学基础》一书中认为,知识学的出发点是“自我”,它的原理有三条:第一条原理是绝对无条件的原理,这个原理就是“自我设定自我”。“自我”是第一性的、绝对的、无条件的,因而它不是被规定的,而是自行规定的。它没有宾词,是不能进一步说明的,“自我就是自我”。他说,“这条原理都是无条件的,都是无须说出任何一个更高的理由就已经确定的。”第二条原理是在内容方面有条件的原理,这个原理就是“自我设定非我”。费希特认为,只要设定了非我,就不能设定自我,因为自我被非我完全扬弃了;但是在自我之中设定了一个可以与非我对立的自我,才能设定非我,这两个结论是对立的。所以,第二条原理本身是自相矛盾的:自己扬弃自己;同时它又不扬弃自己。这样结果是“自我不=自我,而是自我=非我,而且非我=自我”。第三条原理是在形式方面有条件的原理,这个原理就是“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从“自我”出发,产生“非我”,又回到了“自我”,在“自我”基础上,达到了“自我”与“非我”的对立统一。

费希特在《知识学基础》中把“自我设定自我”称为“正题”;“自我设定非我”称为“反题”;“自我与非我的统一”称为“合题”。他说,“没有合题就不可能有反题,或者没有反题就不可能有合题;同样地,没有正题,亦即根本没有一个设定,也就不可能有反题和合题”。他认为,在“反题”中是一种树立对立面的活动,是人们在所比较的事物中寻求它们互相对立的标志,这种活动称为反题方法,通常称为分析方法;在“合题”中是一种结合的活动,是人们在对立的事物中寻求它们相同的标志,这种活动称为综合方法。这两种活动或方法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费希特在《知识学基础》一书中,阐述了“自我”是创造世界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我”产生“非我”,主体产生客体,思想产生存在,精神产生物质,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但他从唯心主义出发,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体现了主观的能动作用,这是他哲学中的合理因素。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费希特正是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包藏在抽象的、唯心主义的外衣里,这就明显地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既向往革命而又不敢采取实际行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