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出生于湖南湘乡一小地主家庭。二十八岁中进士,并点了翰林,当了庶吉士,从此更名国藩。在翰林院三年中,先后拜著名理学家唐鉴、倭仁为师,深入研究义理、经济、词章、考据之学,并博采各家之长,为后来由一介书生变成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打下了基础。1853年1月,因母病故,在湖南家乡守制,接到咸丰皇帝上谕,令他帮同湖南巡抚督办团练。他别树一帜,改招募团丁为官勇,以湘乡团勇为基础,组建湘军。1854年2月会集湘潭,发布《讨粤匪檄》,攻击太平天国革命是“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率军进攻太平军,多次遭到惨败。1856年秋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他乘机挥军反扑,陷武汉,占九江。1860年8月,被授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1862年春,为协办大学士,当年派遣左宗棠、李鸿章勾结外国侵略者分别进攻浙江、苏南地区,命曾国荃围攻天京。1864年7月破天京,因“功”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侯爵。1865年5月,率八万湘淮军北上镇压捻军起义,提出以静制动、重点设防、修圩筑寨、坚壁清野的策略,和以黄河、淮河等河流挖壕设防的计划,但被捻军冲破。1866年12月回两江总督原任,剿捻任务由李鸿章接替。1867年授大学士。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曾国藩逐渐认识到西方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把奕訢购买外洋船炮的主张赞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并提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的思想。1862年在安庆设军械所,招聘徐寿等试造轮船,又派容闳前往西洋购买“制器之器”。1865年,同李鸿章办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附设译书局,同时注意收罗各种科技人才。1871年和李鸿章联衔会奏,派遣幼童出洋留学。由赞成购买外洋船炮到主张制造,由造船进而主张仿制工作母机,由仿制工作母机进而认识了解西方科学技术,由注意收罗科技人才到主张有意识地培养造就科技人才,这是曾国藩比当时封建士大夫高出一筹之处,也是他能够从一个旧式封建官僚变为洋务派首领的原因所在。
1870年天津发生大规模反洋教运动,打死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火烧望海楼教堂。曾国藩奉旨前往查办,他明知“曲在洋人”,却一味屈从侵略者的无理要求,杀害无辜良民二十人,充军二十五人。消息传出,遭到全国人民的唾骂,他“内疚神明,外惭清议”,1874年病死于南京。遗著辑为《曾文正公全集》。可参看卞哲:《曾国藩》;王少普:《曾国藩洋务思想的形成、性质和作用》、《历史研究》,1983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