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23年开始新诗创作。他出版过的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他这一时期的大部分诗歌都表现了空虚、寂寞、忧郁、哀伤的情调。《雨巷》(1927)是他的一篇代表作,他所反复吟唱的无非是“悠长,悠长而又寂寞”的“雨巷”,所表达的无非是“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情绪,情调是低沉消极的。《林下小语》追寻着虚幻飘渺的境界:“我是比天风更轻,更轻,是你永远追随不到的”。流露着消极遁世的思想。《乐园鸟》又断定“天上的花园”早已“荒芜”了,一切追求都成了空幻虚无的东西。《夜行者》描写的是“从黑茫茫的雾,到黑茫茫的雾”,这是模糊不清、难以捉摸的朦胧境界。他这时期的诗歌虽也有象《断指》、《村姑》这样比较明朗、清新或有切实思想的篇什,但整个创作的基本倾向是颓废消极的。
抗战以后,戴望舒参加了民族解放斗争的实际工作,诗歌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抗战必胜的信念。他和全国人民一样经受着“苦难”的磨练,但他坚信“苦难会带来自由解放”,坚信“更坚强的生命将从而滋长”(《元日祝福》)。1942年他在香港从事抗日活动中被日寇逮捕,在狱中写了《狱中题壁》,表现了坚强不屈的可贵情神。诗人“在那暗黑的土牢里”,怀着对敌人的“深深仇恨”,展望着未来的胜利,而自己却做好了为这一胜利牺牲的准备。全诗表现了热爱祖国、热爱自由的强烈情感和在敌人面前毫不畏惧、绝不屈服的精神。戴望舒的诗歌想象丰富,比喻贴切,善于用暗示和象征的手法来表现抽象的思想观念。他的诗还善于描摹细腻的体察和奥秘的情思,显得具体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