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曾为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别名洛甫。上海南汇县人,1900年8月30日诞生。曾留学日本和美国,有广博的知识。积极参加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表了不少创作和翻译作品,积极投入文化战线上的反帝反封建斗争。1925年五卅运动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苏州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5年冬被派往苏联学习。1930年底回国,参加了中共中央的领导工作,1931年4月任中央宣传部长,同年6月,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委1933年初进入中央苏区工作。在1934年中国共产党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同年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在遵义会议上,毅然摈弃王明“左”倾路线,站到毛泽东正确路线一边,拥戴毛泽东对全党全军的领导,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作了批判“左”倾军事路线的报告,起草了会议的决议,并被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直到1937年12月。遵义会议后他作了大量工作,争取和说服犯过错误的同志团结在新的中央领导机关周围。他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站在一起,开展对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的斗争;正确处理西安事变,完成了从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战略转变,并在抗日战争初期进行了反对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斗争。他是共产党历史上政治宣传和干部教育工作中成绩卓著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一个较长时间里,他兼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西北工作委员会主任、《解放》周刊主要负责人。《共产党人》编辑和中共中央马列学院院长。遵义会议后,特别是经过延安整风,更加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注意调查研究。在1945年共产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主动要求到东北做地方工作,先后担任牡丹江地区中共中央东北局代表、合江省委书记、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东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辽东省委书记等职务,为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50年转到外交战线工作,先后担任驻苏联大使和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协助周恩来工作,有着显著成就。在1956年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他还是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一、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59年,在庐山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此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当特约研究员,专门从事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但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始终坚持原则,照顾大局,实事求是,保护同志,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纯洁性,对林彪、“四人帮”的谬论作了无情的抨击,并对中共中央所犯的“左”倾错误,提出了马列主义的精辟见解。从1959年至1976年共写了四十万字的文稿。1976年7月1日在无锡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