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王夫之的一部哲学著作。《张子正蒙注》是他对北宋张载的《正蒙》一书所作的注解。它收入《船山遗书》。曾于1956年出版,由古籍出版社根据太平洋书局本排印,1975年中华书局改用1865年金陵刊刻的《船山遗书》本,重新校勘标点。它是研究王夫之哲学思想的重要史料。
明代中叶,封建制度愈来愈腐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更加危机。在思想领域里,宋明以来的唯心主义理学占统治地位,陆王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开始盛行,宣扬“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宣扬封建道德是心中固有的,以此挽救明王朝的复亡。王夫之站在中小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反对土地兼并,主张由上而下地实行改革。要改革,就要批判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他注《正蒙》的目的,就是“使张子之学晓然大明,以正童蒙之志于始,则浮屠生死之狂惑,不折而自摧,陆子静、王伯安之蕞然者,亦恶能傲君子以所独知,而为浮屠作率兽食人之伥乎!”
《张子正蒙注》九卷,每卷包括两篇,共十八篇。它通过对《正蒙》的注释,阐发张载哲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提出“虚空皆气”的观点。说“虚空者,气之量;气弥沦无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认为宇宙空间充满着“气”,“气”的运动变化,产生了天地万物。在“理”与“气”的关系上,认为“气”的变化聚散的法则就是“理”,“理在气中,气无非理;气在空中,空无非气,通一而无二者也。”就是说,“理”存在于“气”中,“理”和“气”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并提出“阴阳者气之二体,动静者,气之二几。体同而用异则相感而动,动而成象则静。”阴阳二气凝聚就有了形体,而离散返回太空,形体也就没有了。而动和静则是阴阳二气的两种作用。“或聚或散,或出或入,错综变化,要以动静夫阴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还提出“气”无生灭的思想。认为“气”有形态的变化,“气”本身是不生不灭的。“聚散变化,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散而归于太虚,复其絪缊之本体,非消灭也。聚而为庶物之生,自絪缊之常性,非幻成也。”指出“气”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万物有生死,其气之本体却不增不减。“故曰往来,曰屈伸,曰聚散,曰幽明,而不曰生灭。”反对佛教主张“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思想。提出“天地本无起灭,而以私意起灭之,愚矣哉!”是“徒有妄想以惑世诬民而已。”在发展观上,提出“阴阳异撰,而其絪缊于太虚之中。”“一气之中,二端既肇,摩之荡之,而变化无穷。”从事物内部矛盾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故尽于此。”在认识论上,主张“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这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但在批判唯心主义时还没有完全摆脱儒家思想的传统束缚。
《张子正蒙注》在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批判了唯心主义理学和心学,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这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