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著。它是一部开创近代天文学和近代科学的奠基性著作。哥白尼写作此书经过了长期的研究和艰苦的修改与校订。大约经过从1506年到1542年36年的努力后,在朋友们的催促之下才决定将这本著作付印,于1543年首次出版于德国的纽伦堡。哥白尼本人并没有给本书命名,由出版人将这本著作命名为《关于天体旋转的六卷书》,后来被人简称为《天体运行论》,或《天旋论》。本书的初版由于有伪造的序言和个别人对某些字句的篡改,所以与作者的手稿存在着相当大的出入。由于哥白尼的手稿在付印后不久即被散失。从而使得初版本的错讹经过相当长时间也没有引起人们重视。后来1566年瑞士巴塞尔版本,1617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版本,1854年波兰华沙版本等都是按照纽伦堡的初版本重排的。19世纪中叶,在捷克的布拉格偶然发现了哥白尼的手稿,人们才能够依据哥白尼本来的意旨重新印行此书。1873年在波兰托龙城举行纪念哥白尼诞生四百周年的会上,这本书的新版本做为纪念活动之一进行刊印发行。

我国明朝末年,徐光启等人编印《崇祯历书》,首次提到了哥白尼,但只是应用了他的天文学计算方法,并没有介绍《天体运行论》的思想和学说。18世纪中叶后,清朝乾隆时期蒋友仁翻译了《地球图说》对《天体运行论》主要思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其后通过李善兰与传教士伟列亚力合译的《谈天》一书及其序言,才使得《天体运行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为我国人民所逐渐认识。关于《天体运行论》我国尚没有全部的中译本。1973年曾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天体运行论》的序言和第一卷的中译本。书名仍为《天体运行论》。《天体运行论》整个内容共分六卷,第一卷是对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体系的概括描述,指出地球所以是太阳的一个行星的几个理由。并由此解释了四季形成并循环不已的原因。除此之外,本卷结尾部分是关于当时天文学研究所需数学方法的阐述。其主要内容是关于解各种三角形的方法和规则。第二卷是哥白尼应用三角学解决他的太阳中心学说中与天体运动有关的问题的实录。卷末列有哥白尼根据自己的计算进行修印的星表。星表的原型是来自于托勒密的体系。后面的四卷内容是根据新理论对地球、月亮和有关行星的各种运动的说明。

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地球与行星都在同心圆周上围绕太阳运行,排列次序是:水星在最里面的圆周上,以下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在最外面的圆周上。月亮被地球携带围绕太阳运行同时自身绕地球运行。恒星则分布在距太阳遥远的空间中。

《天体运行论》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一个新天文学体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否定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传统观念。恩格斯在评价其意义时指出:“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