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于1845年春写的一份手稿。1888年恩格斯加以整理,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第一次发表。
1845年1月,法国政府在德国反动政府的要求下,把马克思驱逐出巴黎。于是,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接着恩格斯也到了布鲁塞尔。恩格斯后来在回忆这次会见时写道:“当我们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再次会见时,马克思已经……大致完成了发挥他的唯物主义历史理论的工作,于是我们就着手在各个极为不同的方面详细制定这些新观点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马克思当时为着“详细制定这些新观点”而写的笔记。
《提纲》共十一条。文中首先剖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指出费尔巴哈和其他旧唯物主义者的主要缺点在于看不到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和人的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阐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用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提纲》还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指出,旧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不懂得人在实践中改变了环境也同时改变了人本身;环境和人的改变,都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还批判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把人看作是自然人的错误,提出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最后,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又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这里,马克思把他的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对立,归结为它们的阶级基础和理论出发点的根本对立,鲜明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实质。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恩格斯称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