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戈尔远征记(1185—1187)

中世纪俄罗斯英雄史诗。作者不详。十八世纪末发现这部史诗的十六世纪抄本。史诗根据一一八五年罗斯王公伊戈尔一次失败的远征史实写成。史诗除序诗外,主要部分分为三篇。第一篇描写伊戈尔不成功的远征、他的被俘及其严重后果。当时,罗斯疆土分裂为许多公国,王公们不顾整个民族的利益互相残杀,争权夺利。而黑海沿岸的游牧民族波洛夫人乘机袭扰罗斯。伊戈尔为了保护罗斯疆土,决定讨伐波洛夫人。他不顾种种恶兆,号召士兵:“我们与其做波洛夫人的囚徒,不如死在战场。”最初伊戈尔获得一些胜利,但由于没有团结全民族,势单力孤,终遭惨败。这里既歌颂了伊戈尔奋不顾身的勇敢、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和爱国热忱,同时也批评了他脱离群众、贪图个人荣誉而孤军出征的轻率行动。第二篇通过基辅大公斯维托斯拉夫的“金言”,号召各王公团结起来,保卫祖国。基辅大公的形象体现了当时罗斯人民反对封建割据,渴望全罗斯统一的愿望,反映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信念,他被描写成捍卫全罗斯利益的英明君主。第三篇描写罗斯大地响应人民的呼吁,帮助伊戈尔逃出囚笼,重返祖国,象征罗斯民族的复兴。史诗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因此,马克思指出,“这部史诗的要点是号召俄罗斯王公们在一大帮真正的蒙古军的进犯面前团结起来”。史诗洋溢着抒情气氛,并通过抒情表达了爱国思想。作者赋予罗斯大地、江河、湖泊、森林、花鸟以人的感情,而这种感情与伊戈尔的成败息息相关,大自然又是帮助伊戈尔逃出敌人樊笼的一种力量,表现出多神教的因素,但整部史诗还是具有基督教的性质。史诗具有民间创作的特点,显然它出自一个民间歌手的加工,因此运用了很多象征、比喻、哭诉等修辞方法。史诗对后来的俄国文学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很多著名诗人,如普希金、雷列耶夫都受到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