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联”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成立于1932年9月,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森堡)、蒲风等。他们主张诗歌在内容上要表现“急雨狂风”的时代,反对“沉醉在风花雪月里”;在形式上主张诗歌的中国化和大众化,反对“洋化”,反对“把诗歌写得和大众距离十万八千里”。在其机关刊物《新诗歌》的《发刊诗》里更具体地阐明着他们的主张:我们不凭吊历史的残骸,因为那已成为过去。我们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捉住现实”,这是中国诗歌会创作主张的核心。《发刊诗》中明确指出,当时的现实就是“压迫、剥削、帝国主义的屠杀”和“反帝、抗日,那一切民众的高涨的情绪”。强调了诗歌要为当时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服务。《发刊诗》还进一步指出,为达这一目的,“我们要用俗言俚语”写作,“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而且“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中的一个”。强调了诗歌和诗人的大众化。
中国诗歌会的这种进步诗歌主张,表明了他们对诗歌与现实、与群众的正确认识,同时也抗击了新月派、现代派的资产阶级诗风,指出了诗歌发展的正确途径。中国诗歌会成立后,在理论和创作上都进行过大众化的探索。在创作上,出版过《歌谣专号》和《创作专号》。他们的诗歌在读者中发生过较大影响。这个团体除总会设在上海外,还在北平、广州、青岛、厦门以及日本东京等地设立分会,出版刊物,努力扩大影响。1935年后,中国诗歌会又适应现实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国防诗歌”的创作主张,发展了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诗歌创作,并出版了“国防诗歌丛书”。中国诗歌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诗歌的革命化和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