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

世界中古史(或称中世纪史)为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时期的历史。世界中古史主要是研究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研究封建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封建社会经济形态在世界范围内的产生和衰亡,决定世界中古史的断限。封建社会的产生和衰亡,虽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截然分开,但是有必要确定一个分期标志。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社会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因而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条件和时间也很不相同。在亚洲,中国及其周围一些国家,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进入了封建社会。在地中海区域的欧洲,罗马帝国,在奴隶制生产方式产生危机的形势下,奴隶、隶农起义与“蛮族”入侵相结合,在五世纪(476年)促成西欧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度的产生。在东欧斯拉夫地区,于九世纪后半期原始公社走向解体,家长奴隶制开始出现,进而过渡到封建社会。可见,在世界范围内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在条件上是千差万别的,在时间上是相差悬殊的。由于上述情况,关于世界中古史的起点,史学界的意见颇不一致。有人主张从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算起,有人主张从罗马帝国后期奴隶制危机和封建因素产生算起,也有人主张以拜占廷帝国建都的330年作为起点。目前多数学者的意见,主张从日耳曼人对西欧的征服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作为世界中古史的起点。

尽管各国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和瓦解的时期不尽一致,向封建制过渡的道路不尽相同,但在封建关系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还是有其共同特征的。一般地说,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向封建制过渡是否经过奴隶制阶段,然而在向封建制过渡过程中,都经历了长期的、剧烈的、多种多样的阶级斗争。而且,各国封建化过程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一方面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出现了掌握土地的封建主阶级;另一方面是各种类型的劳动人民遭受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封建奴役和剥削。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基础。封建主掌握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并把土地分成小块,由个体农民耕种。农民在这块土地上为封建主生产地租,并经营自己的经济。封建主通过经济以外的强制对农民进行各种剥削。封建主对土地的所有权以及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决定当时剥削的封建性质。封建主利用劳役、实物和货币等各种形态的地租,无偿地霸占农民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封建经济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封建主阶级和生产者自己及其家庭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西欧在十至十一世纪时开始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产生了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封建城市。这些城市后来逐渐取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或独立的地位。城市的出现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导致各个国家中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和国内市场的形成,对封建社会发生巨大的影响。东方国家和拜占廷在进入封建社会时保存着古代繁荣的城市,存在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国内外贸易。但这些城市始终受着封建政权的控制,城市工商业长期屈从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许多国家在封建制后期出现了分散的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手工工场是在手工业技术显著进步和劳动分工发达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一定经验和技能的、摆脱了封建束缚的劳动群众,是构成这种新的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在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过程中,私人企业主积累越来越多的资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逐渐转化为剥削雇佣劳动者的手段。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在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伴随着最残忍的暴力。从中古后期起,一些西欧国家迅速地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西欧资本主义关系开始以经济奴役和殖民掠夺的形式,影响世界其它地区。中欧和东欧的一些国家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较慢。十六至十七世纪时,这些国家在强大的人民运动失败以后,农奴制重又加强。亚洲的先进国家在同一时期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西方殖民主义的阻碍,资本主义关系发展缓慢。

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农民阶级和封建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这种阶级矛盾和斗争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东方国家的农民运动一开始就有相当大的规模。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这种规模巨大、人数众多、持久而顽强的斗争,更是此伏彼起,接连不断。在西方,封建初期的农民起义规模较小,并带有地方性。在封建制发展时期,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引起封建主剥削的加强,农民的反封建运动也开始扩展到广大地区。参加起义的群众更广泛,次数更频繁,时间更长久,斗争也更为激烈。城市的兴起使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日益复杂化。城市居民为了争取自治权,不断发动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在城市争得自治或独立以后,统治权落到城市贵族之手。于是行会的手工业者又起来反对城市贵族。城市行会的增长引起城市行会内部矛盾的发展。被剥削的帮工和学徒又发动反对行东的斗争。城市平民阶层除进行反对城市上层的斗争以外,还与农民起义相结合,反对他们共同的敌人封建领主。在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同时,新的社会阶级雇佣工人和资本家也产生了。因此封建制后期的阶级斗争更加复杂。在欧洲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里,阶级斗争呈现新的形势。德国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最初行动。尼德兰革命则是第一次取得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在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封建的上层建筑,以实现和加强封建主的统治。不少东方封建国家从古代承袭了庞大的国家组织形式,实行较为集权的统治。在封建制初期的西欧各国,在政治上呈现分裂割据状态,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内,则成为拥有各种权力的君主。封建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的逐步形成和阶级斗争的加强,带来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从十三世纪起,西欧有些国家出现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的趋势。在封建国家的巩固过程中,等级君主制体现了教俗封建主和城市上层之间的政治联合。当进入封建制后期,随着封建剥削的加强和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剥夺,城乡劳动群众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统治阶级为了镇压反抗,要求加强统治机构。新兴的资产阶级也要求国家的统治方式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于是从十五世纪末起在西欧某些国家开始出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政权操纵于封建主阶级与新兴的资产阶级之间,把行政和立法权力集于一身,实现绝对的专制统治。中古时期存在各式各样的宗教体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等。它们都是巩固封建制度的上层建筑。在中古时期的所有国家里,教会和寺院总是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大量的土地,残酷剥削依附农民。它们都是现实社会制度的重要支柱。因而,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斗争,其矛头首先是针对教会。中古时期的异端运动正是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社会反抗斗争,构成反封建斗争的重要力量。封建文化同样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在教会和寺院力量强大的封建国家里,封建文化往往为浓厚的宗教色彩所笼罩,哲学、科学和艺术等都从属于宗教。然而,在进步和反动潮流的斗争中,封建时代仍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十四世纪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到十五、十六世纪遍及整个欧洲。在这个运动中,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人文主义世界观,反对基督教的世界观。它在反对教会精神统治的斗争中,起了思想解放的巨大作用。十六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人类的思想和知识开始摆脱神权的统治。

封建社会经济形态在世界范围内的衰亡,也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从十五、十六世纪资本主义关系产生的时代起,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变革,到十七、十八世纪在欧洲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经历了三、四百年的时间。因此,对世界范围封建社会经济形态衰亡的时间断限,看法也有分歧。有人主张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之前,有人主张到尼德兰革命之前,有人主张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也有人主张到十五世纪新航路的发现。多数人意见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中古史的结束和近代史的开端。中古时代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只有中古时代生产的发展,才有近代的资本主义。学习世界中古史,可参阅朱寰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的《世界中古史》;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修订本《世界通史》(中古部分);郭守田主编,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的《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