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的艺术
楚辞源于战国时期江淮流域楚地人用方音、土语所唱的歌谣。宋人黄伯思曾概括楚辞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校定楚辞序》)
屈原以前,诗经的句子大体以四言为主,屈原在吸收楚国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韵律的基础上,把诗经的四言句式与“兮”字配合,既诞生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骚体,同时又赋予了作品新的意境。如“采芳洲兮杜若”,“观流水兮潺爱”,“兮”的作用相当于“啊”字,但她拉长了音节,使声音变得曼妙起来;“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这里的“兮”字是“然”的意思;“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这里的“兮”字是“而”意;“传芭兮代舞”,这里的“兮”字是“以”意;“采薜荔兮水中,褰芙蓉兮木未”,这里的“兮”是“于”的意思。
除“兮”字外,屈原在《招魂》及《大招》两篇的句末还使用“些”字和“只”字,如“仰望刻桷,画龙蛇些。坐堂始发,临曲池些”。“些”字也是楚国方言,其意思与诗经“思”字相同。
屈原的这种富于地方色彩的创新,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给后世文人以极大的教育与启发。
汉赋的产生是《楚辞》直接影响的结果。赋的最早含义是“诵说”,后来发展出“铺陈”的意思。汉朝人编辑作品时即称“屈原赋”,后世也多以辞赋并称。赋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又说:“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汉朝初年,宫廷中的文人们喜好楚声,常常模仿骚辞书写哀痛。汉武帝之后,国力强盛,国威远播,皇帝好大喜功,喜爱华艳夸饰之辞,终于形成汉赋的盛况。后来的魏晋、南北朝以至宋唐的赋、骈文的发展,无不是《楚辞》影响的结果。
《楚辞》还促成了五、七言诗的发展。骚体大多是五言句式,加上虚字就变成了六、七言句,所以有学者称《楚辞》是五言诗的奠基者。七言句在《诗经》中只是偶然出现,《楚辞》则渐渐增多,如《山鬼》、《国殇》两篇就全是七言,《招魂》中把“些”字去掉,也成了七言诗。即使是唐人的七言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常有“兮”字杂在其中,这也是吸收《楚辞》精华的结果。因此,研究七言诗的产生与发展,不可忽视《楚辞》的影响。
屈原的爱国情操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对后世的文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屈原一生痛恨出卖国家的小人,为了理想正义与国家,他绝不妥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末悔。”(《离骚》)屈原的伟大之处也在于他的崇高品格与爱乡爱国的情操,这种逆境中仍坚持奋斗、宁死不屈的精神,鼓舞了后世的无数仁人志士。这种精神在国家危亡时刻表现尤为强烈,如辛弃疾称“我是卜居者,岁晚望三闾”(《水调歌头》),刘过说“读遍离骚,酒香犹在,常觉人间小”。至于岳飞、陈亮、文天祥等的英雄行为,也都是屈原精神的延伸与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