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苕溪渔隐丛话》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苕溪渔隐丛话》

宋胡仔继阮阅《诗总》而撰写的诗话集。 《丛话》分前后两集。前集六十卷,成书于绍兴十八年(1148)。《前集》自序指出, 《丛话》是在《诗总》的影响下立意撰著的。 《诗总》成书于宣和五年, “是时元祐文章,禁而弗用,故阮因以略之”,为弥补这个不足, 《丛话》 “遂取元祐以来诸公诗话,及史传小说所载事实,可以发明诗句,及增益见闻者,纂为一集。”相距二十年,即乾道三年(1167年),胡仔又纂成后集四十卷,前后共一百卷。作者在《后集》自序中说,二十年前网罗元祐以来群贤诗话, “自谓已略尽矣”。 “比官闽中,及归苕溪,又获数书,其间多评诗句,不忍弃之,遂再采摭,因而捃收群书,旧有遗者,及就余闻见有继得者,各附益之,离为四十卷。”

《丛话》 “以年代人物之先后次第纂集”,大量辑录了北宋之前的诗话,弥补了阮阅《诗总》的缺漏。尤其可贵的是,作者论文考义,对各种诗话所本之历史时代、作者、故实、辞句、文字等进行考订,在比较得失和纠谬辨伪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作者把主要材料搜集在一起,只作一定的分析比较,虽然也能看出作者的倾向,但论而不断,以待后来者,表现了作者治学的严谨态度。这些对研究者都是有益的,也很有启发。

胡仔论诗推崇唐代的李白、杜甫,推崇宋代的苏轼、黄庭坚。认为“开元之李杜、元祐之苏黄,皆集诗之大成者,故群贤于此公,尤多品藻”。其中更推崇杜甫、苏轼,说“余纂集丛话,盖以子美之诗为宗”, “余为是说,盖欲学诗者师少陵而友江西,则两得之矣”。全书辑录、评述杜诗十三卷,苏诗十四卷,共二十七卷,占全书四分之一以上。胡仔对陶渊明的“高风峻节”也十分推崇,对于苏轼等人高度评价陶渊明的人格与作品极表赞赏。对于钟嵘只把陶渊明看成“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是“陋哉斯言”,“不若肖统云: ‘渊明文章不群,词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奠之与京……’此言尽之矣。”

《丛话》既重视前人的创作成果,又提倡诗文必须不断创新,反对因袭模拟。 《前集》中引《宋子京笔记》说: “文章必自各一家,然后可以传不朽。若体规图圆,准方作矩,终为人之臣仆。古人讥屋下架屋,信然。陆机曰:‘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之未振’。韩愈曰:‘惟陈言之务去。’此乃为文之要。”而后议论道: “学诗亦然。若循习陈言,规摹旧作,不能变化自出新意,亦何以名家?”他认为名家所作,必须“能道人所不能言”。而且言不在多, “或只一句,或只一联,或只一篇,虽其余别有好诗,不专在此,然播传于后世,脍炙于人口者,终不出此矣,岂在多哉”?总的看来, 《丛话》在理论上具体发挥不多,但在许多画龙点睛的评点中,不乏精辟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