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表现论美学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表现论美学

继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的表现主义美学对本世纪的西方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以来,表现论实际上就成了对西方长期存在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和现代派文艺创作的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探索或总结。其中英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罗宾·乔治·科林伍德便是这方面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美学著作《艺术原理》 (1938)较集中地论述了表现论的观点。和克罗齐一样,科林伍德也把艺术定义为情感的表现,是一种纯粹主观想象的活动。但他却不赞成克罗齐“直觉即表现”的理论,认为艺术想象是一种主动的活动,因而在没有思想参予的情况下进行想象是大可怀疑的。他指出,审美活动是思维在意识形式中使感觉经验转化为想象的活动。通过想象,主体意识到自己本来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并把它提升为自觉的情感,使其获得表现。因此他反复强调,艺术想象不是对现成情感的单纯表现,而是对本来并不明朗的内在情感的一种探测和使之“明朗化”的过程。但是,他为了严格区分艺术与技艺的不同,又认为艺术创作本质上是一种无计划、无目的的创造活动。这样就又无形中贬低了理性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由于表现论片面强调艺术的表现特征,而完全否认艺术的再现功能,因此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而任何再现的艺术都是玩弄技巧的“伪艺术”。从这一观点出发,科林伍德还把再现艺术分为“巫术艺术”和“娱乐艺术”两类,认为前者追求实用的目的,后者追求享乐的目的,二者的共同特点都是为了通过再现实际生活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在这里,他虽然并不否认它们的社会功用,甚至还很重视巫术艺术对社会文明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他主张艺术只是表现情感,而不是激发情感,所以仍然认为属于再现艺术的所谓巫术艺术并非真正的艺术,从而贬低了艺术反映实际生活的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科林伍德强调艺术再现的情感乃是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社会情感,而非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自我表现”。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是社会公众的代言人,只有当他表现出一般的观众表现不出或表现不好的共同情感时,他的作品才能为更多的读者和观众所接受。为此,艺术的创造不仅决定于表现者,也决定于接受者,而且最终将完成于观赏者的经验之中。这就为后来接受美学提供了理论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