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比兴
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常常是“赋比兴”连说。
“比兴” 本属 《诗经》中的“六义”,最早见于《周礼·春官》: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 曰兴、 曰雅、 曰颂。”后来《毛诗序》 中也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日雅, 六曰颂。”孔颖达解释说;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六义。”据考证, 《周礼》是战国末年儒生的著作,所以,赋比兴乃是战国时代学者总结《诗经》创作经验所提出的一组美学范畴。
综观汉和汉以后的学者对赋比兴的解释,大致有两大传统: 其一是把“比兴”解释为一种追求讽谕寄托的手法,参见“美刺”条,此处从略。其二则比较接近其本义,即把“比兴”解释为诗歌创作过程中形象思维与审美意象描写的表现手法。比如, 《毛诗序》:“兴者,起也。”意即物象触发情思。东汉郑玄: “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南朝刘勰:“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钟嵘: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宋代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比兴”实质上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过程中审美意象创造之二种不同方式。换言之,它们讲的是诗歌意象创造过程中情意与形象互相引发,互相结合的二种不同关系。前者是借比为喻,心在物先;后者是因物起兴,物在心先。例如,《诗经·关雎》一诗,由水边沙洲上雎鸠鸟的“关关”叫声,触发起君子欲求淑女为配偶的情意,是为兴; 而《诗经·硕鼠》一诗之所以要写出硕鼠的形象,是因为诗人心中早就有了要将之比为剥削重敛者的情意,是为比。
“比兴”说对后代影响深远,直到今人毛泽东也说: “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