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中国文学批评史》
当代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史家郭绍虞著。写成于解放前,是这门新学科创建时期出版的少数几本科研成果之一。1961年中华书局重新印行。1979年教育部决定将此书作为高校文科教材,作者稍作修改,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作者根据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把中国文学批评史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自周秦至魏晋南北朝,批评风气偏重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周秦时期的“文学”是广义的文学概念。与学术分不开,文即是学,学不离文。 “文学”兼有“文章”、 “博学”两重意义。两汉已将“文”、 “学”分开来讲,已认识到文学与学术的区别。魏晋南北朝将文学视为学术之中的一种,并进而将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称为“文”,将应用的文学称为“笔”。这是文学观念的“演进期”。第二个时期,自隋唐至北宋,批评风气偏重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隋唐五代反对骈俪,注重内容,主张明道;北宋道学家重道轻文,主张文以载道,又将“文章”与“博学”合为一谈。这是文学观念的复古期。第三个时期,南宋至清代中期,开始以文学批评本身的理论为中心,文学观念的讨论只是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问题。南宋金元批评家努力建立起思想体系;明代文风偏重于纯文艺,文学流派纷争,反抗传统,文学批评表现为狂、怪和极端;清代文学批评包罗万象,有集大成的气度。这是文学批评的完成时期。据此,书中将周秦至鸦片战争的文学批评解剖为八十二个专题, 归纳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从而完成了此书独特的分期体系。
作者在“再版前言”中说编写时未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面来提挈全书。因而此书仍是“一部资料性的作品”,表明了他对于研究方法和观点的不断追求。事实上,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罗剔抉,选取材料,加以融会贯通,再从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勾勒出古代文学批评发生发展的脉络,实在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中国文学批评史》在这方面的贡献是学术界所公认的。至于书中侧重讲诗文理论批评, 小说、 戏曲和民间文学的理论批评未顾及,以及止于鸦片战争时期等具体问题,作者已在《中国历代文论选》的编写修订之中加以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