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抽象主义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抽象主义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之一,主要表现在绘画、雕塑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进一步有所发展,曾一度立于西方现代派美术的顶峰。俄国的康定斯基、荷兰的蒙德里安和法国的德隆��等为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毕加索、马勒维奇等也都曾进行过抽象艺术的创作尝试。

该派在理论上强调无对象艺术,即否认客观现实世界是艺术的反映对象,贬低艺术的再现功能和社会意义,主张以表现创作主体个人的本能、下意识感受与冲动为艺术创作的宗旨,认为艺术家可以完全随心所欲,欣赏者也可以随意理解作品。康定斯基在《艺术的精神性》中就宣称,他所要完成的是一种能体现“绝对自我创造”的艺术作品,并要以此来表现所谓的“普遍性”。这种艺术观上的主观主义,导致了抽象主义绘画完全舍弃了自然的外在形式及事物的固有样式,摒弃了素描与传统的构图规范,恣意表现画家的主观精神和情绪,因而该派作品多是动荡的线条和色斑、色块的无规律组合,或是某些几何形状的拼凑,有的甚至流于下意识动作的产物,其中看不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与人物。这样就使抽象主义绘画主要成了创作主体冲动情绪的图解。他们所力图表现的所谓“光与力的运动感”、 “宇宙天体的运行”等等,都是难以捉摸的。如康定斯基的《充分的黑色弧形》、《构图一号》,蒙德里安的《胜利爵士乐》等作品,都充分显示了抽象派艺术的基本特征。在雕塑中,该派艺术家们多用大理石、花岗岩和金属等堆积或铸造成很少有社会现实意义和认识价值的体积结构,有些甚至把破布、纸片、罐头盒等废弃物作为从事创作的物质材料,很少审美价值。

抽象主义只注重形式的出新、奇特,背离了造型艺术的客观法则与传统,取消了艺术价值的正常标准,追求的是一种在西方社会危机与重大心理压力之下形成的扭曲了的审美趣味,在美学上的消极反传统倾向是明显的。但抽象派的艺术实践在促进现代艺术形式的更新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东西,例如城市雕塑、体育雕塑和壁画等艺术形式中的抽象因素的日趋上升,已成为世界性趋向。其间,抽象派艺术的影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