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大陆理性主义美学
指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在欧洲大陆兴起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以法国的笛卡儿、布瓦洛、德国的莱布尼兹、沃尔夫和鲍姆加通等人为代表的美学思想理论的统称。
这一历史时期的欧洲,伴随着对封建宗教神学的抵制和批判,自然科学与哲学得以迅速发展。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开始萌发的西方各国近代资产阶级美学也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美学高潮。当时围绕着哲学认识论问题,大陆理性主义者同英国经验主义者发生了争论。在工业和自然科学上比较发达的英国,观察、实验的归纳法倍受推崇,贬低和轻视理性思考的作用。而欧洲大陆上的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兹等人则推崇数学的演绎法,否定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这种唯理主义哲学的兴起,与欧洲大陆根深蒂固的唯实论传统是有联系的。唯理论在欧洲大陆成了哲学主潮,却非唯一的哲学流派,另外,还有象伽桑狄的唯物主义派别。
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基本上否定一切知识起源于感性经验,标榜“天赋观念”论和宇宙的“预定和谐”论,主张观念的清晰明白是真理的标准。他们多用理性演绎法来建立理性主义哲学体系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一样,虽有其合理性和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也有明显的片面性。唯理论者最终也多陷于唯心主义。
大陆理性主义美学正是从出于唯理主义哲学的。在美学的基本问题上,理性派美学家们往往首先否定感性和实践的重要性,忽视情感和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把美和艺术视为理性的产物。例如唯理主义的奠基人之一笛卡儿,就强调“天赋观念”和“我思故我在”,主张来自理性的、与思想一致的纯洁和明晰是美的。后来的布瓦洛就以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为基石,并融合自己对古典艺术标准的推崇,提出了艺术以表现理性为最高准则的美学原则。这一美学观点在欧洲大陆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十八世纪的德国,以莱布尼兹、沃尔夫、鲍姆加通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美学占据了支配地位。莱布尼兹在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理性主义基础上,反对英国经验主义者洛克的心灵“白板”说,声称真理来自心中的“天赋观念”,一旦人的观念与上帝安排的、预定的宇宙的完满秩序“和谐”一致了,就认识了美,也就产生了审美快感。后来的沃尔夫据此又提出了美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完善”等观点。特别是鲍姆加通在其《美学》一书中,第一次为美学作了学科的命名,主张美学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规定了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将之与逻辑学和伦理学加以区分。他还第一个初步建立了美学理论体系,提出了“美是借助于感官来认识到的完善”,但这种完善不在于审美对象,而在于人的主观认识等一些理论主张。从此开始了近代西方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后来形成的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而也显示出大陆理性主义美学重要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