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胡风
湖北蕲春人,本名张光人,又名张光莹,笔名有谷飞、高荒、张果等。诗人、文艺理论家。
胡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有着重大影响的理论家。他在文艺理论上的主要功绩是他充分肯定和坚持中国新文学运动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对现实主义的原则和创作方法,结合各个时期的文艺实践,进行了认真地理论探讨,并且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系统而全面地阐释了文学的艺术规律。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是现实主义的基本问题之一。胡风认为,生活是文艺的源泉,文艺则是社会生活和人生的反映, “作家底创作源泉只有在现实生活汲取,蓄积。”胡风在1936年所写的《文学与生活》一文中,就明确地提出“文艺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文艺“比实际生活更高,具有推动实际生活的力量”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命题。
在论及现实主义原则指导下的创作过程时,胡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主观战斗精神”论,这是他坚持现实主义理论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 “主观战斗精神”论就是作家在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态度和思想感情,这是承袭“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战斗传统,是在承认文艺反映生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作家这一创作主体在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正确论断。
胡风主张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在创作过程中,应该做到主客观的辩证统一,他认为这样才能产生真的艺术生命。而在创作实践中,客观的感性材料、正确的思想认识,只有变成作家自己的“血肉要求”,才能产生“创造的力量”,他指出,离开了创作主体——作家对现实生活深刻感应和感情上的升华,就不可能写出令读者感动和振奋的作品。他提出这一论断是从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规律出发的,是艺术感受的独特需要,是实现艺术社会教育作用的要求。胡风强调在创作过程中感情的作用,但这种感情不是“纯主观的”、“玄虚的”、 “神来的”和“无从追蹑的”。
为坚持现实主义原则,胡风对“主观公式主义”、 “客观主义”进行了长期斗争。他认为,“主观公式主义”是从脱离了现实而来的,因而歪曲了现实,作家没有深入火热的斗争中去,不能把握生活的历史内容,也不能通过历史内容的把握去理解政治现象,只能是对政治现象无力的演绎,或者根据政治条文去图解生活。
胡风反对题材决定论。他认为“文艺作品底价值,它底对现实斗争的推动效力,并不是决定于题材,而是决定于作家底战斗立场,以及这立场所生长起来的(同时也是为了达到这战斗立场的)创作方法,以及从这方法所获得的艺术力量。”他认为提倡题材决定论就会把艺术这门“人学”变成“题材学”,会给文艺创作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胡风认为,文学民族形式的基本内容,就是民族语言。他强调生活内容对民族形式的决定作用,反对新形式必须从旧形式演变而来的主张。
胡风重视吸收国际的进步文化,提出“要用最大的努力去接受国际革命文艺和伟大的古典现实主义文艺的财富和经验。”他说“非得用这些经验来培养自己,引导自己不可”。对国外的进步文化决不可拒绝,搞“闭关自守”。
在民族形式问题上,胡风夸大了我国文学遗产中的糟粕,反映出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