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老子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老子

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关于他的生卒年已不可考。 《史记》记载他是春秋末期的孔子同时代人。《老子》一书成于战国初期,基本上代表了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奠基人,有人也认为他是中国古代美学的起始者。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道集中体现为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既然是无为的,循道必须顺任自然。老子把这一原则落实到各个领域,在形而上的境界落实到文艺的层面也是如此。他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法自然”,为万物之宗,美也必然生于“无为”的自然。

老子首先看到美是与丑相对立而存在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由于美丑相对立而存在,所以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他说的“智慧出,有大伪”,这两项就是相去若何的关系。老子还看到人工之美的有限性,甚至认为是无积极作用的,特别是对于道的表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他看来,既不应创造违反自然浑成的艺术,更不应在艺术创造中施以违反大道的小巧。因为道最大也最巧,它是无为的,因而是人工所不能表现的,能表现的即不是道, 所以他说: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唯有“绝巧弃利”, “见素抱朴”,“不敢为天下先”, “以至于无为”,才能真正得天道,做知者,成大巧。为此,老子主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他以“不为而成”,把人在现实中的一切有为创造的努力成果完全否定了。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在不愿承认艺术和美的主导思想下,也客观地看到了艺术移人性情的作用,他说: “乐与饵,过客止。”“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此中艺术的这种损害素朴的刺激,正是老子从结果上正视了艺术的作用。老子当时所指的“五色”、“五音”主要是奴隶主阶级追求的声色享乐。他指出结果之坏,是要给社会统治者的腐化堕落找出原因,从属于批判目的。

老子美学对美和艺术的否定,有是也有非。是处在于,他从世俗所认定的美中分出了假美,从艺术中分出了感官刺激艺术,他对此深恶痛绝;非处在于,他以全盘否定的方法,讲着他看到的属于部分现象的事实,因而逻辑表述显得非常片面绝对。如他一方面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一方面又说“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他的否定,否定了他肯定的东西;他的肯定,又肯定了他否定的东西。老子的美学思想当然不仅仅反映在他对待美和艺术的看法上,也反映在他对美与丑、美与真善关系的论述上。他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的言论,虽然表现出简单的相对主义的倾向,但蕴含着事物相辅相成的辩证法。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第一次谈到这些相对事物辩证关系的正是老子。

由老子创建的道家美学,经过庄子的发展,使之成为与儒家美学双峰对峙的一大潮流,此后的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的发展,都与这两大潮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