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美言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美言

此语出自《老子·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所说的“信言”是确凿真实的言论, “美言”是华丽浮艳的言论。他标举信言,蔑弃美言,反映了他返朴归真的美学思想。

老子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被称之为“道”或“无”的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天地万物的运动都是依道而行,最终又复归于“无极”、 “无物”。他时常以“无名之朴”、 “朴散”来描绘“道”的特征。 “朴”既关乎形式,又关乎内容, 它同“信”、“善”都是一个层次上的概念,是真实、良好的本质。老子对于世俗的人们所赞慕的“美”持否定批判的态度。他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他认为,人应当“恬淡为上,故不美,若美之,是乐煞人。夫乐��者,不可得意于天下。”在老子看来, “美”是违背自然本性的伪饰、淫佚,因此,“美”同“信”、“善”、 “朴”都是对立的。有了形式上的“美”就必然伤害本质的真和善。只有完全摈弃了美的形式,才能保全真和善。老子生在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厌恶一切虚伪矫饰的巧言利辩,他攻击“美言”惑众溺心,主张简洁朴素的语言风格,以此来传达自然和人间的真理。他说, “言善信”, “善言,无瘕讁”。他在中国美学史上最先将真实的原则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它与宇宙自然的本体论联系在一起;最先明确,离开真实,美将转化为恶和丑,真实是鉴别美与丑的根本界限。老子美学思想的创造性的贡献主要就是在他崇尚真实这一点,并不只在于他主张素朴的风格。有的人批评老子的观点割裂了“美”与“信”即形式与内容的联系,有形而上学的弱点。从表面上看,这种批评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是这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老子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更加重视内容、重视事物的本质,主张形式的特征是内容本质的自然的呈露。而离开本质、背逆内容的形式则会伤害内容、掩蔽本质。这个观点却又是闪现着辩证法的光辉。总的说来,老子的崇信弃美的思想,对于中国美学意识的发展是起着良好的作用的。司马迁、王充、刘勰、钟嵘以及更多的进步的美学家,都从老子的智慧里得到过启迪,以此作为反对各个时代浮艳虚伪的社会风俗和艺术风气的理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