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审美分类创造·民间文学

文艺审美分类创造·民间文学

与专业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相区别的,由劳动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审美理想、艺术趣味的文学作品。又称“人民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笑话、歌谣、民歌、谚语、谜语等。

民间文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与作家文学相区别的若干特征。首先,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成果,从创作到流传,从加工修改到长期保存,始终与劳动人民这个伟大集体血肉相连,即使是个别民间艺人的创作也不能离开群众集体创作的基础。其次,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它与口头语言相依而存,既通过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又凭依口头语言予以传播。即使个别民间艺人间或用文字写出底稿,但他们创作的主要方式仍是口头的。再次,民间文学具有变异性。由于历史、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由于采用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方式,以及流传的环境、地域的不同,因而决定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情节、主题方面,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等方面。最后,民间文学还具有传承性,它在不断变化中又具有代代传承的相对稳定性。民间文学长期形成的朴素、自然、健康、刚健、清新的风格,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是源远流长的;许多优美的艺术形象、故事情节,在不同的时代不断被沿用、加工、丰富;而在多少世纪以来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艺术形式(手法、格式)更是代代袭用的。民间文学的上述特征是辨识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民间文学对历代文学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甚至影响一代文风。杰出的作家十分注意从民间文学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使自己的创作取得更高的成就。而文学史上某一处于停滞、衰落中的文学之获得新的生机,也往往得力于民间文学的滋养和推动。正如鲁迅所说的:“旧文学衰颓时,因为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不识字的作家虽然不及文人的细腻,但他刚健、清新。”

在社会主义里,民间文学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迅速的发展。过去的民间文学作品,在马克思主义的光照下,经过去粗存精、推陈出新,放出异彩;广大劳动群众继承和发扬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民间文学作品;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精神文明发挥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