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谭献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谭献

原名廷献(一作献纶),字仲修,号复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生于清宪宗道光十二年,卒于德宗光绪二十七年。同治六年(1867)举人,曾任含山知县,并游历过河北、山西、山东及江南诸地,交游甚广。家中藏书颇多。工于词,是常州词派后期理论上的代表人物之一;诗文也很有章法。主要著作有《复堂词录》十卷,《复堂文集》、《复堂日记》、 《词辨》、 《箧中词》等。

他的文艺观点主要是继承前期常州派周济、张惠言的“比兴”及“意内言外”说。他说: “周氏撰定《词辨》、 《宋四家词筏》,推明张氏之旨而广大之,此道遂兴于著作之林,与诗赋文笔同其正变”。“倚声之学, 由二张而始尊”。又说: “常州派兴, ……而比兴渐盛”, “周介存有‘从有寄托入,以无寄托出’之论,然后体益尊,学益大”。但是他也有突破,如《复堂词录·叙》说早年读词“喜寻其恉于人事,论作者之世,思作者之人”,提出“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比周济“有寄托入,无寄托出”更进了一步。他还不满浙派,说:“杭州填词,为姜、张所缚”, “南京词敝,琐屑饾饤,朱、历二家,学之者流为寒乞”。他与周济持论也不完全相同,在《词辨跋》中说:“予固深知周氏之意,而持论少异;大抵周氏所谓变,亦予所谓正也,而折衷柔厚则同”。又说常州派的“比兴”说是“不无皮傅”,“流为学究”等,这些都是持评之论。在美学上,谭氏大力提倡含蓄之美,而对于雄猛豪放,痛快淋漓,切近时表变革的词(如辛弃疾),则采取轻视以至排斥的态度。这与常州派的拟古主义倾向有关。

总之,谭氏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学者,治学不以辞章自限,对词的创作与议论都有自己的见解。对浙、常两派的成就和流弊,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是他高于张、周之处。但他的书中也有附会费解的话;如《评词辨》说《乐府补题》、唐珏《水龙吟》咏白莲等, “当以江淹《杂诗》法读之”; 《复堂词自叙》举周邦彦的“最先念流潦妨车毂”等是“填词的消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