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泰戈尔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泰戈尔

拉宾德兰那斯·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印度近代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出生于加尔各答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1878年赴英国,先学法律,后改学英国文学和西方音乐。1880年回印度,主要从事文艺创作,兼办学校并参加社会活动。

1913年因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1912年起几次出国,游历了欧亚美许多国家,发表许多演讲,阐述他的社会、哲学和文艺思想。泰戈尔的美学思想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人格》、 《创造的统一性》、 《文学的本质》、 《人生之实现》等论文和演讲集之中。

泰戈尔认为文艺是人的“剩余感情”的发泄。人类不同于动物主要在于人除了维持生存以外还有剩余。剩余的知识形成科学与哲学,剩余的感情则发泄成为艺术作品。泰戈尔非常推崇人的感情,认为文艺是感情的产物。同时强调文艺和科学的矛盾对立,认为科学是抽象的,无感觉和感情的,因而是死的;而艺术是具体的,产生于感觉和感情的,所以是活的。这种认识与他反对西方的物质文明,推崇东方的精神文明有关。反映到美学思想上则表现为重具体,轻抽象;重感情,轻理智;重自我,轻世界。由此出发,他认为艺术表现的对象是自我,而不是客观世界。

泰戈尔以“人格”作为他哲学和美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艺术就是人格的表现,艺术中的美只是一种工具,是为表现人格服务的。泰戈尔的“人格”是他所认为的人的代号,实即自我,但这个自我必须是与万物化为一体的自我。因此“人格”是人神合一。泰戈尔关于“人格”的思想来源于古代印度吠檀多哲学的“梵我不二论”。他认为神无处不在,人与万物都是神的表象。他的哲学和美学的最高境界就是人认识到人存在于自我,并且和神融为一体。这就使泰戈尔美学思想具有了泛神论和神秘主义性质。

在泰戈尔的美学理论中,着重强调统一与和谐的原则。他认为人和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无论自然或精神两者都不能使自己完满,他们彼此需要。自然仰仗人去实现完满,人揭示了自然法则的真正内容;同样,人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也要依赖自然。人脱离自然,人性就会失去平衡,失去和谐。自然与人类生命统一的基础在于他们都显示了一种共同的节奏与和谐。据此,泰戈尔认为,自然美既在于其本身的和谐与统一,也在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和谐与统一。在艺术中,和谐的法则产生于同一和差异两个方面。艺术品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既有同一又有差异。只有同一,艺术品就会单调乏味;只有差异,艺术品就会奇形怪状,令人生厌。艺术美产生于一和多之间的和谐关系。

泰戈尔美学中的和谐原则与“爱”是紧密联系一起的。他认为爱是使一切达到和谐的妙方, “一切存在的矛盾都在爱中融化、消失”。泰戈尔美学思想中的爱,既有对传统印度教对神的爱和虔诚的继承,又有西方人道主义博爱思想的影响。这种爱使泰戈尔美学思想带有人道主义色彩。

对于文艺的功用,泰戈尔的思想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反对功利主义,认为艺术的特征是不受实用需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建筑他的这个真实世界,——真与美的生存世界——就是艺术的功用。”他认为这个本来和谐的世界被人类的竞争弄得不和谐了,而文艺家的任务就是重新把它弄和谐。

泰戈尔的美学思想是在印度社会大变动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既坚持传统美学思想,又接受西方美学思想,即矛盾,又统一,形成泰戈尔美学思想的特色。泰戈尔的美学思想是印度近代美学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