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塔索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塔索

托夸多·塔索(Torqua-to Tasso,1544—1595),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人和批评家。幼年受过天主教的教育,后来专攻哲学和诗学。著有抒情长诗《利那尔多》、牧歌剧《亚朱达》等。叙事诗《耶路撒冷的解放》 (又译《解放的耶路撒冷》)是他的代表作。

塔索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论诗的艺术》和《论英雄体诗》之中。文中全面表述他自己关于诗或文学的目的、方法等论点,受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影响较深,主张诗就是摹仿,诗人的目的就是给人以教益,供人娱乐。而且这种娱乐并不是无条件的,塔索认为, “只有跟正直相联系,给人许多教益的娱乐, 才是诗人的目的。”塔索关于诗的目的以及对这一目的深入阐发,都是全面而有一定的深度的,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分子在意识上的进步主张。这种主张的内容虽然局限在文艺观上,但却是他们整体心理文化结构中的一个有机部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反对封建王权和教皇、教会的绝对权威,极力倡导对人的尊重和个性的解放,有新兴的资产阶级争取民主自由进步的一面,也有追求个人名利地位、物质、精神享乐的一面。

塔索在《解放的耶路撒冷》中提出了他对艺术真实的看法,初步涉及了艺术中关于典型共性的问题。他提出诗人通过“逼似真实”来寻求和达到“完美的真实。”史诗作家遵循的永恒的原则就是真实,这种真实既可以是真实可信的行为,也可以是按照必然律有可能发生的事,甚至是虚假的行为。所谓“逼似真实”中的“逼似”,是用普遍性的事代替个别的事,这个普遍性主要指思想。塔索强调真实,但不排斥惊奇,优秀的诗人应该善于把真实与惊奇和谐地结合起来,这也就是“史诗的新颖”。这个“新颖”不在情节的虚假和让人闻所未闻,而主要在于对故事的编排和结局。换言之,把“逼真”与“惊奇”糅合在一起,便产生了他所说的“新颖”。塔索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含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因子。

此外,塔索在《杂想录》中还谈到了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诗关系到一般人民群众的教育问题,这种提法在当时是进步的、新颖的,它说明,一些作家批评家已经注意到了人民群众在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中的力量和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家大多从人民群众中来的,所以他们的感受也比较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