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闻一多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闻一多

现代著名人、学者。原名家骅,字友三,号友山。湖北浠水县人。自幼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熏陶、爱读古诗和史书,喜爱绘画、写诗、演戏,有多方面的艺术才华。五四运动以后,他在爱国的、民主的思潮影响下,开始写新诗。他有艺术救国的抱负。在文艺思想上,颇受济慈的影响,强调“美即是真,真即美”。1921年12月,他作了《诗的音节的研究》的报告,重视借鉴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理论,创造中国新诗的新形式。他对新诗的创作和理论进行了全面研究,对于他认为的不良倾向作了评论。他还发现,初期的新诗“盲从西欧”,于是,他在1922年3月期间所校订增广的《律诗底研究》,着重揭示出“中国艺术的特质”,即“中国式的人格”:“中国艺术最大的一个特质是均齐,而这个特质在其建筑与诗中尤为显著。”

他论诗既重视诗要有时代精神,即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又注重要有地方色彩,即本民族的特色。 “我总以为新诗迳直是‘新’的,不但新于中国固有的诗,而且新于西方固有的诗。换言之,它不要作纯粹的本地诗,但还要保存本地的色彩,它不要做纯粹的外洋诗,但又尽量的吸收外洋诗的长处;他要做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从这点出发,他认为写新诗不能太随便,要艺术上刻意求精。从这里进一步引出了他对于独创性的理解。

1926年4月,他参加创办的诗刊《诗镌》出版。这是他探讨诗的理论,进行创作上试验的园地。《诗的格律》一文提出新诗在形式上应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他的目标是建立有格律的新诗。这个主张在诗歌美学和创作上有重要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闻一多作为一个新诗人的名声,更为人所知。新诗集《红烛》(1923年)已显示了热情和革新精神。 《死水》 (1928年)是他自己理论的成功的实践。它开拓和深化了新诗的爱国主义主题,丰富了新诗的语言,创造了众多的格式,全面提高了新诗的艺术技巧,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抗战后期,他挺身参加民主运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又有发展。他主张新诗要与人民结合。 “站在人民的前面,喊出人民所要喊的,领导人民向前走。”所以,他称颂田间是“时代的鼓手”。他提倡朗诵新诗,重视诗歌史上人民的声音,主张新诗人要投入人民的斗争,因为未来的岁月将是“人民的世纪”。

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战士。他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在民主运动中,面对特务的手枪,英勇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最后,他被特务暗杀于昆明街头。他的死,是一首最壮丽的诗。现有《闻一多全集》四卷本,解放前出版;尚有二百多万字的未刊手稿,正在整理,以便编出新的《闻一多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