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基本理论·文艺心理学
指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艺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是介于文艺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一般来说,文艺心理学以创作主体心理、作品心理内涵和欣赏主体心理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和范围。文艺心理学将视角探入艺术活动的主体心理结构之中,这对于认识艺术审美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创造行为的心理奥秘,提高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历史上看,在西方,虽然“自上而下”的艺术哲学思辨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但从柏拉图的迷狂说、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十八世纪英国经验主义休谟、博克等人的学说中,仍窥见到艺术心理学的早期萌发。在中国古代,艺术心理学得以在富于经验性的直观把握中表现出来。庄子讲的“解衣般礴”、“庖丁解牛”,陆机讲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刘勰的神思论等都应视为文艺心理学的初始形态。十九世纪,费希纳倡导“自下而上的美学”,开启了审美心理研究的新世纪,这期间,有里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谷鲁斯的内摹仿说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后,文艺心理学伴随着现代心理学的不断进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科学形态,其中影响较大的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容格的心理原型批评及阿恩海姆等人的格式塔心理学派。
创作主体的心理研究是文艺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以艺术创作主体的心理机制为主要对象,大致包括:艺术家心理经验的生成、积累过程和艺术创作活动中的心理活动特点,前者主要关乎艺术家的艺术感觉、艺术观察、情绪记忆、创作内驱力等心理因素的形成特点,以及个体心理结构的构建和集体心理结构的积淀等问题;后者侧重在描述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特征及创作活动中各种心理因素的相互关系,诸如:动机与灵感、情感与思维、想象与直觉、意识与无意识、超前反映与审美创造等等。
作品的心理分析将艺术品理解为艺术家审美心理结构的物化形态,它以这一物化形态为对象,探赜钩沉,发掘其中的心理内蕴,揭示出艺术作品的心理学意义。此种分析一般是在一种文艺心理学的理论模式指导下进行的,比如精神分析的心理批评,容格的原型批评等。
欣赏主体的心理研究,由于接受美学之兴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任何艺术品都是未完成的,只有通过欣赏者的接受——终端处理,整个艺术活动才算是完成了自己的系统行程。因此,欣赏心理研究注重接受者审美心理的能动再加工机能,注重研究欣赏趣味、欣赏态度、欣赏者的心理类型、欣赏中的心理共鸣现象、欣赏中的各种心理因素及其运行组合关系等等。欣赏心理的研究使文艺心理学完整系统的构造达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