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理论家。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指出他最早分析了许多思维形式、社会形式和自然形式,也最早分析了价值形式。恩格斯也称他为古代“最博学的人”。他的主要著作有:《诗学》、 《形而上学》、 《物理学》、 《伦理学》、 《政治学》、《工具篇》、 《修辞学》等。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但在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上,他的观点非常显明地站在唯物主义方面。他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的文艺观点也是从批判柏拉图的“摹仿说”开始的。柏拉图割裂理念与实物的关系,认为实物是理念的摹仿,因而摹仿实物的文艺只是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不真实。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一般寓于个别之中,本质就在实物之中,因此对实物的摹仿,不仅反映本质,而且带有普遍性, “更富于哲学意味”。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美的理念,即一般的美,也不能离开具体的美的事物。一般的美,美的事物的本质,也只能存在于具体的、能感觉到的美的事物之中,并不能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也不能脱离美的事物。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念说”的批判就是对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即对一般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批判。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站在唯物主义观点上,从多方面阐发了艺术摹仿自然的思想。他认为现实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文艺对现实生活的摹仿,是以客观事物和现象为蓝本。他强调诗人的责任不在于描写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写可能发生的事,即按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因为诗所描写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亚里士多德对“摹仿说”作了深刻的说明,同时强调了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的区别。
亚里士多德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也提出了重要的观点。他把文艺作品所引起的美感和求知联系起来,认为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感到快感,引起愉悦的感情,原因是“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这说明文艺不仅摹仿现实,而且作用于现实,使人感到愉快。亚里士多德在谈到音乐的作用时,指出音乐有“教育”、 “净化”、 “精神享受”等作用,有助于紧张劳动后的休息。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代艺术实践的基础上,深刻论述了悲剧的特点。他在《诗学》中,对悲剧作了精辟的理论阐发,给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他第一次提出了戏剧艺术六要素:动作(情节)、语言、表演、思想、性格和音乐(歌唱),而且对这六个要素分别作了说明,奠定了西方戏剧的理论基础。他还指出悲剧具有陶冶作用,有助于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
亚里士多德处在希腊哲学、文艺都已发展到可以做出系统总结的时代。由于他一方面总结了希腊文艺最高成就,一方面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艺思想发生了长久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