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约翰生
撒缪尔·约翰生(Sa-muel Johnson 1709—1784)英国诗人、文艺评论家,英国后期古典主义代表。出身书商家庭,大学时曾用拉丁文译过当时著名诗人蒲柏的一首长诗,受到称赞,后因家贫辍学,28岁到伦敦以写作谋生。他曾创办过《漫游者》等刊物,他编纂的《英语辞典》是第一部英语辞典,为英语规范化作出一定贡献。1765年,他主编出版了《莎士比亚集》,1777年始陆续撰写了50多个诗人传记,后结集出版。
约翰生长于口才,语多警句,为当时人敬仰,被过誉为文坛“雄狮”。他的主要作品有讽刺诗《伦敦》、 《人类欲望的虚幻》,小说《拉塞拉斯》等。其理论批评著作有《莎士比亚集·序言》(1765)、《诗人传》 (1779—1781)、 《谈谈传奇》。约翰生认为“一个剧本的最大好处就在于摹仿自然和指导生活”。他的艺术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自然”说,指出文学“须正确地再现真正存在的和真正进行的行为”,作家应充当“人类生活方式和风俗习尚的正确的摹仿者”,必须直接从生活知识中吸取他们的见解和描述,“真实地描写生活的本来面貌。”但他从艺术的社会功用出发,强调的是模仿生活中“普遍性的事物”,忠实于普遍的人性,表现“真理的稳固性”。因此他的所谓“正确的摹仿”和“描写生活的本来面貌”,就是要表现那些“人人亲眼证实的描写和人人心里同意的见解”。他说: “除了给具有普遍性的事物以正确的表现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被许多人所喜爱,并且长期受人喜爱。”由此,他批评坐在书斋里摹仿名作家的后代作家,提出作家“必须与活生生的世界普遍交往, 对它作准确的观察”, “一切美的事物,一切可怕的事物都是他想象所必须熟悉的”,“必须直接从生活知识中吸取他们的见解和描述”,主张以普遍人性为内容的类型说。并结论道: “艺术的任务是细察类型,而非细察个别;注意一般的性质和广泛的现象;他不去计算郁金香的彩色条纹有多少,也不描写丛林中一片片的绿阴并不相同”。他认为莎士比亚不受某些特殊性和偶然性的限制,写出了“我们的世界永远会供给,我们的观察永远会发现的一些人物”,表现了“共同人性”,因此称他的戏剧是“生活的镜子”,他是“独一无二的自然诗人”。
在约翰生看来,摹仿自然就是表现事物的普遍性,而表现普遍性则必须摹仿自然,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所以他怀疑虚构,说“虚构倘若合法的话:其目的只是为了传达真理。”他的这一些思想表现在文学批评上,便是尤其注重和强调维护现存秩序的伦理道德,所以曾斥责菲尔丁的《汤姆·琼斯》是“怀有恶意的作品”。约翰生是英国古典主义后期的代表作家,又适逢启蒙主义时期,所以他的文学批评思想既存在着前者的积极因素和偏见,又带有后者的理论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