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审美分类创造·园林

文艺审美分类创造·园林

园林是作为古代统治者起居生活部分的延续和扩大而建造的。 东西方不同美学趣味的发展形成了世界上两大古代园林体系: 中国自然山水风景园和欧洲大陆的几何规则式园林。

我国西汉时除皇家苑囿以外,贵族、 官僚、 富户的私家园林也发展起来, 已开创了以山水配合花木房屋而成园林的造园风格。 经过历代的不断实践, 到明崇祯年间, 专业造园家计成著《园冶》, 系统地阐述了他的造园主张和明末江南一带的造园技术, 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造园著作。

清代是造苑最多的朝代之一,私家园林也达到高潮。现存园林主要皆为清代作品。

皇家园林中最宏伟、 最精致的首推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可惜已被1860年英法联军毁于一炬,主要有: 北京明清三海 (北、 中、南) , 承德避暑山庄, 颐和园。 一般都以宫室居前, 园林处后。其造景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 宫室部分以中轴线对称布局, 其余建筑随宜布置, 较亲切活泼, 与地形紧密结合。 常以庙宇为重要风景点或构图中心。 占地面积大, 多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 气势宏大。

江南私家园林, 以苏州为最多。 因财力所限, 面积都不大。 要在有限的空间内, 创造出有山有水, 曲折迂回, 景物多变的环境,既要满足各项功能要求, 又要富于自然情趣。 造园匠师们成功地创造出可游、 可观、 可居的 “咫尺山林” , 表现了高度的艺术造诣。 入门处通常用假山或小院落分隔, 使人经过若干曲折小空间后才能进入主要景区。 园内用墙垣、 漏窗、 假山树木划分主次分明的若干景区,各有特色又互相贯通, 似隔非隔,增加景深和层次。 各景区之间用观赏路线串连, 步移景转, 层层推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常以门窗或墙洞为取景框。 水面都作静态处理,有聚有分, 构成宁静深远的趣味,以桥、 廊分隔, 似分又联, 相互渗透。 叠山作为一种独特的重要手法以唤起对崇山峻岭的联想。 建筑单体既是观赏对象, 又是风景观赏点, 造型轻巧, 空间流通。 花木种栽考虑到时令色彩和构图, 又顾及晨昏风雨, 如冬梅秋枫, 白墙竹影, 雨打芭蕉, 风里松涛。 匾额楹联更把文学因素引入, 与游者作审美交流, 使景色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根据造园需要, 有选择地把本空间以外的景色组织起来, 即所谓“借景”。 “巧于因借”, “俗则屏之, 嘉则收之”, 更是扩大有限空间, 丰富层次的成功手法。

由于各门类的艺术家的直接参与, 使人工创造的景色充满自然之趣, “宛自天开”, 但又不是简单模拟自然, 而以创造诗的意境、 画的构图为根本宗旨。 中国古代园林融建筑、 绘画、 雕刻、 文学、 戏剧、 书法于一炉, 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 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曾风靡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