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叶芝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叶芝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atler Yeats,1865—1939)是爱尔兰戏剧家、诗人。1891年叶芝和其他诗人共同组织了“诗人俱乐部”。在都柏林期间,他与剧作家格雷戈里夫人、约翰·辛格等人合作创办了“阿贝剧院”。他的主要作品有: 《心愿之乡》、 《伯爵夫人凯瑟琳》、《钟楼》、 《拜占廷》、 《丽达及天鹅》、 《滴漏》、 《凯尔特的曙光》、 《神秘的玫瑰》等。他是象征派后期的代表作家。

对于政治与文化,叶芝认为,贵族阶级拥有财富,深明礼义,只能在他们中间产生伟大的统治者和廉洁的政府,只有他们才能保护艺术,使艺术家有时间来创造艺术。显然,在政治上他是一个贵族主义者。同时,在哲学和历史观上,他认为人类的历史和个人的一生就象一架盘旋而上的楼梯,一切都在重复中提高和前进。善恶、生死、美丑、忧乐、灵与肉都是矛盾的统一。显然,叶芝的认识既有现实生活作用的影子,也显出西方神秘主义的影响。

叶芝认为,文艺应重新回到抒发个人感情的道路上来,文艺所抒发的感情不是日常生活中浮浅的喜、怒、哀、乐,而是不可捉摸的内心隐秘,文艺要表现隐藏在普遍事物背后的“唯一的真理”。显然这是提倡要重视主观幻觉而轻客观描写。叶芝认为,文艺的效果,并不是要使读者理解诗人究竟说了些什么,而是使读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思,使读者自己体会其中的含意。文艺不能满足于描绘事物的明确的线条和固定的含义,文艺不追求单纯的明朗, 也不追求故意晦涩。文艺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扑朔迷离。因此,音乐性对于艺术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显然,叶芝是要用象征的方法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表现作者隐蔽的思想情绪和抽象的人生哲理。

叶芝认为,诗人们要摆脱自然主义机械地模仿外界事物的倾向,应该努力探求内心的“最高真实”。他要求诗人赋予抽象观念以具体可感的形式。他认为,诗的语言要求有梦境般的朦胧,含蓄和超俗,产生层出不穷的意象。

叶芝由于接近人民的生活,吸取了创作的素材和人民群众的语言;而对玄学派诗歌的研究,又增添了诗作中的哲理性;他自己特殊的想象力使他又继续发展了象征主义。在他创作的成熟阶段,他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哲理诗三种因素的影响。他的抒情诗,以洗练的口语和含义丰富的象征手法,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在诗歌发展史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