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庆杰《组稿手记》

首先感谢《时代文学》杂志社,给基层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作品的平台。虽然现在的文学杂志遍布全国各地,似乎作者发稿不再是难题了。但是,对于基层的广大普通作者来说,《时代文学》这种全国性的大刊、名刊还是可望不可即的。所以说,《时代文学》开设的这个专栏,对基层作者是一个福音,一种激励。

在这组小说稿件中,短篇小说《阳台上的夏堇花》出自警察作家王新艳之手,写的是一个自我救赎的故事,凌小风从一开始为父母复仇,到最后将仇人突生疾病的母亲送进医院,完成了道德价值的艰难抉择。小说中张杠的正义、奶奶的慈爱,以及凌小风的自我救赎,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善与暖。韩春山的中篇《汉墓群》是较有特色的一篇,写了一个喜欢研究汉文化的女人的爱情和婚姻故事,突出了农村土地承包前后的时代特色,时代转型和人物命运的起伏对一个家庭的冲击,读来有一种苍凉之感。冯长祥是一个长年执教于农村小学的教师,坚持业余创作已经断断续续三十多年了,他的这篇《秃水子》,是贴着人物写的,用的是较传统的小说写法,用短短四千多字描述了一个农村残疾人起起伏伏的一生。

在德州的作家群体中,散文作家的队伍是比较庞大的,各个年龄段都人员鼎盛。本期吕学平的《那年,我去当兵》,以回忆的形式描写了当年作者为了走进军营一波三折的故事,让人为作者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王季春的散文《泰国游散记》,洋洋洒洒地记录了泰国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美食特色、风景名胜等,一气读下来,就像伴随着作者在泰国一路走下来,做了一次足不出户的泰国“神游”。李云霞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女,她兼做德州市作协秘书长,一直任劳任怨地担任着“文学志愿者”,于书法绘画都有一定的造诣。写作,对她而言并不是最强项。她的《南瓜秧》,借城市小区之内的一小块菜地,联系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抒发了对人生的别样感悟。

大约二十七八年前,于春峰在上学的时候,诗歌天赋便初绽头角,他的诗歌作品经常出现在当时四开四版的《德州日报》上。本期,他的《喊一声——我的娘呀》和《写给父亲的歌》合成一组《写给父亲母亲》一同推出。邊长久是一个在诗歌里走得较慢、却锲而不舍的诗人。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在《鸭绿江》这种名刊上发表过诗歌。近些年来,他在经营生意之余,一直没有放弃对诗歌的追求,这一期推出他的组诗《日子》。刘自豪是北京电影学院在读的大学生,去年,他的诗歌刚刚获得作家网、包商银行共同组织举办的第七届“包商银行杯”全国高校征文诗歌组优秀作品奖,据主办方资料显示,获奖的117篇作品(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的总和)是从五万多篇来稿中遴选出来的,可以说是非常不容易。诗人张栋一直从事行政工作,多年前,他的一本《说三国话用人》被出版社多次加印。近年来,他悉心从事古体诗词的研究创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陆续在《诗刊》《中华诗词》《联合日报》等数十家报刊发表诗作数百首。他的诗词作品不但取材广泛,意境深邃,对平仄的要求也非常严谨。本期推出的是他的近作《俄罗斯行吟》,内容涉及了俄罗斯的城市、人物、风景、文学,从中可领略出鲜明的异域风情。

最后,再一次感谢《时代文学》投向基层作者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