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聪德《张三进城》

张三初次进城是为妹子乔迁贺喜的,妹夫在全城最好的酒店订了一桌。张三回来,对屋里的人说,城里有啥稀奇的,吃饭用个眼珠子大的碗,谁还敢往饱里吃?一桌一千多块,哪里值得呢!

张三的妹子原本也是乡下人,前几年进了城,一直卖酿皮子,先前租房子住,现如今换了新房。 看到妹妹住上了高楼大厦,邻居也在集镇买了楼房,张三家的直叨叨,跟不上好鬼,吃不上好水,我们啥时才能住上楼房。张三吼道,眼红啥,赊个楼房有啥了不起。张三家的纠正道,不是赊的,是按揭的。张三冷笑道:“按揭的不是賒的吗?赊的还不一定承担利息,按揭的不就是放高利贷嘛!”张三意犹未尽,继续唠叨:“再说了,城里的屁窝子,转身都打不过,说好听些像火柴匣子,说难听了,就像棺材盒子,一个平米好几千块,跟满大路上抢人有啥两样!”

儿子甘农大毕业了,动不动就往城里跑,死活不着家,家里的农活基本不沾边,偶尔回到家里,跌倒油瓶都不扶。张三骂道:“花钱供出个小少爷,城里有啥好,巴屎尿尿都花钱呢。”张三闲骂的呢,儿子爱理不理。当初儿子不愿上甘农大,张三硬撬住不行,张三有自己的梦想,他要让儿子当农技员,在庄稼地上指手画脚。那时儿子还算乖巧,听老子的。才过了三、四年,儿子人高了,胆大了,心野了,视老子的话为耳边风。儿子在城里谈了三个对象,张三一个都不赖护。张三对儿子说,城里的姑娘太娇气,中看不中用。私下却对屋里的人说,瞧城里的丫头,模样一个赛一个,言谈举止却都不咋的,哪里有个闺女的样。张三数着指头娓娓道来:“第一个姑娘说话用嘴尖尖努的呢,比蚊子叫唤的声音小,走起路来轻飘飘的,仿佛三级风都能吹倒,嗲舌的不是个噱微;第二个姑娘呢,和咱家的儿子黏糊糊的如胶似漆,一步也离不开,恨不得拴到裤带绳上,不像个过日子的;第三个姑娘自以为是,嘴皮子一动,就是命令的口气,霸道得跟女皇似的。这三个扫尾巴,老子一个都看不上!”

张三在家里翻修了一院小康房,300多平方米,准备给儿子娶媳妇。张三托人给儿子在远乡找对象,张三知道,远乡的姑娘实诚,纯洁如水,没有花花肠子,过日子就要找这样的女人,这样的女人靠得住,这样的女人才能守家过日子,这样的女人才是好女人。张三的母亲就是这样的女人,在“文革”特殊年代,对丈夫张地主不离不弃,生产队长念她出身贫困,要她与张地主划清界限,她说:“我生是张家的人,死是张家的鬼。”队长说:“这个地主婆中毒太深了。”几个基干民兵会意,提起榆条就打,曰“尝尝榆条解毒丸”;张三的妻子白氏也是这样的女人,与张三同时上地干活,回家后挑水、洗衣、煨炕、喂牛羊鸡猪,饭做熟了端给张三吃;张三希望儿子也能找到这样的女人,夫唱妇随,把自己的事业发扬光大。

张三的事业就是农田地里挖光阴,把老子失去的土地弄回来,把土地种得比别人好,把小日子过得比旁人滋润。五保户张四爷死了,土地没人继承,张三主动请缨,愿意种地承担农业税及公差,农业税取消后,地上也不摊公差了,有人提出五保户的土地全队农户人人有份,一查档案,张三早已流转到自己的名下。张二伯的儿子当兵提了干,张二伯夫妇随军去了,土地不能荒芜,张三每亩每年50元租赁过来,立了长期租赁合同。王寡妇改嫁他乡了,张三把她的土地经营权一次性买断,每亩1000元。张三的土地面积超过了土改前他老子张地主。张三又通过以地易地的方法,把土改前他老子的土地换到自己的名下。老支书有一块承包地在土改前是张地主的,以前周围都是贫下中农的地,老支书说种啥,大家就种啥,没有田间道,相互从地里过车走路也没啥影响。自从被张三以地易地,老支书的这块地被张三的地包围了。老支书种麦子,张三就在相邻上下地种玉米;老支书种玉米,张三就种小麦收割后复种豌豆,反正老支书夏收或秋收必须从张三的庄稼地里过车。张三通情达理,乐呵呵地对老支书说:“放心过,一条车路碾不坏多少庄稼,损失不了多少,我家的地多,不在乎那几个。”庄稼人最怕糟蹋庄稼,从庄稼地里过车,老支书做不到。老支书只好从地梗上人工转运麦捆子、玉米棒子、玉米杆子,张三也去帮忙,试探着对老支书说:“要不咱们把地换了吧,我家新开的那块条田地力不比这差,比这块地多两分,我以大换小,吃亏占便宜不说了。”老支书装做没听见,没吭声。村上开完党员会,老支书对新支书说起此事,新支书说:“人家想种什么,村上也管不了,你就换了吧。”年近七旬的老支书恨恨地说:“我绝不能把原车退到原辙里!”不久,老支书死了,老伴把这块地送给了侄子,侄子种了一料子,知道这块地不好种,同意换给了张三。至此,张地主当年的土地几经周折,全部回到张三名下。张三说:“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我们张家遗传着经营土地的基因。”

言归正传。张三托人给儿子在远乡找对象,能说会道的媒婆子是个有心人,从黄草坝、榆林坝、涌泉坝等山弯子,到沙滩、前滩、关滩等滩边子游说,给张三的儿子物色了好几个姑娘。但最终都没有成,原因只有一个,城里没房子免谈。关滩老梁的丫头在镇区餐厅打工,人勤快,模样也不错,媒婆子往家里跑了几趟,丫头说可以考虑,老梁好赖不松口,老梁家溅着唾沫星子对媒婆子说:“你把黑姥娃说下树来也不行,我们老两口泥里水里下了半辈子苦,瓜秧苦了要结个甜瓜蛋,说啥也不能让女儿种地。”仿佛种地就是上刀山下火海。张三叹道:“这些骚尾巴,明明是个土包子,还想住个洋房子,没有老子种地,你他妈的到城里喝西北风去!”

感叹之后,张三有了新的认识,他认识到,农村机灵些的姑娘大多在城里,常年守在门上的寥寥无几,且基本是老实巴交蹲倒不知道起来的,远乡也不例外,张三当然不要这样的姑娘做儿媳妇。农村姑娘在城里做什么呢?张三一直没琢磨透。但他对城里的生活一点也不“感冒”。那天,他去妹子家,目睹了城里的许多怪事,至今历历在目。清晨,街上跑步转悠的人不少,有个妇女拉着狗,唤着人的名字,张三看周围没人,又不像是喊自己,觉得好奇,问:“养这玩意干啥,小不点点,能看家护院吗?”妇女瞪了她一眼,说“无聊”,张三至今没搞清,妇女是说她自己因为无聊而养狗,还是嫌他多管闲事无聊呢?几个“半壳子”老汉在夜光杯广场挥鞭打老牛,闲球得没正经,干着娃娃们都已经不干的勾当,把平展展的广场糟蹋了,张三想,如果在农村有这么好的场子,晾晒包谷攒劲得很。一个送牛奶的媳妇子口哨响了,五楼的人从窗户吊下个提篮来,送牛奶的媳妇把牛奶放在提篮里,不用上下楼,牛奶就运到了楼上。张三觉得,城里人真古怪,舍得花时间闲转,却懒得上下楼。更离谱的事还在后头呢,张三嫌酒店饭菜不实惠,借故提前离席。酒店距妹夫的家不远,张三转出来,不觉回到妹夫家门口。张三敲开对门说:“我是对门的亲戚,他家的人还没回来。”对门“嗯”了声,一名少妇探出头来问“有事吗?”张三说,也没啥事,对门“啪”的关上了,门缝里飘出三个字“神经病”。张三本想进去坐会聊会,顿时没了兴致。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城里的对门怎么这般德性!

妹夫的木地板擦得一尘不染,进门就招呼换拖鞋,张三感到很拘谨,干脆告辞到街上溜达。街上的行人比早上多出几倍,熙熙攘攘蚂蚁似地乱窜。吹拉弹唱献艺的、东南西北疯跑的、搂肩搭背跳舞的、光天化日亲嘴的、墙旮旯里掀牛的、马路边上摆摊的、人行道上乞討的,如此等等,似乎干啥的都有。一个姑娘衣着破烂,裤腿膝盖裂缝,屁股上开个窟窿,雪白的肉皮子若隐若现,上衣前胸少一块布,肚母脐子撂在外面。张三瞅了一阵,这姑娘衣服虽破虽缺却很干净,眸子明亮气质佳,娴熟地玩弄手机,没有一丝忧伤,不像沦落街头的苦命人。姑娘发现张三盯着自己,瞪眼骂道“色鬼”,白眼珠子憋了酒盅子大。张三臊得脸上被榆条抽,忙转身走开,“呸”碎了一口,自言自语地骂道:“这个骚婊子,把老子想成啥人了!”

尽管张三对城里有成见,但为了儿子娶媳妇,张三还是妥协了,在儿子25岁那年,同意儿子在城里买了房子。在张三的心中,25已经是大龄青年了,农村有句俗话“男过二十五,裤裆烂了没人补”。儿子结婚那天,张三在农村家中待客,摆了99桌,吃席的都夸“席厚得很”。

儿媳妇坐月子,张三家的到城里伺候。没有老婆,张三上地干活回来还要倒猪喂狗管牛羊做饭吃,感觉力不从心了。冬天,油葵制种公司要租地发展自己的基地,村里动员农户土地流转。油葵公司在村里制种好几年了,一直发展不起来。农户心不齐,他种你不种,不种的人在地埂上点上食用葵,为了保证油葵种子纯度,油葵公司只能动员农户把食用葵在开花前铲掉。铲掉食用葵是要赔钱的,有的农户狮子大张口,一颗葵花有要10元的。有的农户尝到了甜头,有意在地埂上点上食用葵等着索赔,密密麻麻的,自己都觉得滑稽可笑。油葵公司为解决这些矛盾耗资费力着不住了,这回下了大决心,要脱胎换骨,把地拿回来掌握经营权。张三的土地连片成规模,油葵公司愿意每亩每年给800元租金,100多亩,十几万元的现票子。既然种田后继无人了,租就租了吧,价格也不低了。说实在话,不会种地的人辛苦一年,一亩地不一定能收入800元呢。张三把房子也租给油葵公司,每年2万元,自己只留了1间。

张三进城了。临走前,他去老子的坟头上烧纸辞行。他说:“爹呀,你经营过的土地儿子全弄回来了,儿子现在的土地是你当年的好几倍呀,儿子不用干活钱就来了,儿子现在不种地了,但儿子的土地还在,儿子的地多租金高,儿子才是真正的地主呀,但儿子绝不是当年的地主呀!”

张三进城后,偶尔开车回老家住上几天,领着小孙子。小孙子嘴馋,不喝老家的枯井水,不吃枯井水做的饭,张三去村头门市部买矿泉水做饭。店老板抚摸着张三孙子的头说:“小家伙聪明得很。”张三乐呵呵地说:“这龟儿子,每天花老子50元。”店老板忙纠正道:“不是儿子和老子,应该是孙子和爷爷,都当城里人了,说话不能连毛可草。”张三拍着脑袋:“瞧我这脑子,把城里的坏毛病带来了。”店老板闲来无事,闲扯道:“城里人把自家的小孩叫龟儿子,乡下人称自己是老子,你是城乡结合,两头都占上了。”张三咧着嘴说:“你说得对对的呢,我就是两栖动物。”咧着的嘴笑得半天合不上。

作者简介:周聪德,男,1967年生,兰州大学在职大专学历,现任肃州区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副局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小说、散文集《沙枣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