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古仔
有一套小书,是杨向群君寄来给我养病时看的,书名《广州西关古仔》。我不熟悉广州,更不懂广东话,粗粗一看,不知所云。迨稍事翻阅,才知西关是广州的一处地名,指旧时广州城西门和太平门外的一片地方。它北接流花湖,南滨珠江白鹅潭,西至大坦尾,东至旧城墙(即今人民路),大约相当于现在荔湾区这个范围。这处地方,旧时城墙根下是从二铺(广州人写作“甫”)、三铺直至十铺的繁华商业区,迤南是十三行、沙面等华洋交会的码头,西边有荔枝湾、泮溪诸名胜,羊城私家园林、富人别墅多建筑于此,北部和中部还有许多地方种菜种花养鱼,颇有乡村风味。这乃是一处在广州保存土风民俗最丰富,地方特色最鲜明的地方,“西关”差不多成了老广州的代表。
至于古仔,我想大约是指喜欢“讲古”的人。这书讲的是辛亥年推翻皇帝以后,“大跃进”除旧布新以前的事物,也就是一代两代人以前的东西,应该说算不得怎样古。不过今之少男少女,大概不讲便不会知道;就是我这六十多岁的人,因为少走四方,又孤陋寡闻,所以不讲也同样不知道。有人愿意来讲一讲,自然是十分欢迎的。
这套书共四本,次序为《西关武林旧事》《西关风味趣闻》《西关七十二行》《西关童谣儿戏》,均署梁达编著。编著者的文笔并不好,所记录的上述四方面的“古”却大有可观。如《七十二行》中《街头挑卖》一节,即介绍了卖白榄、卖鸡公榄、卖不倒翁、卖蝈蝈、卖捏粉公仔五行,现在除卖蝈蝈的还存在,其馀恐怕都消失了。卖白榄的叫卖云:
沙榄啵,茶窖货。
一分钱,买两个。
唔好食,咪逗货。
食落爽甜无渣啵!
食过好食呢,
再嚟(不来)就卖过啦!
所云茶窖货,是指广州近郊茶窖乡所出白榄,绿皮上带黑沙点,据说口感最好。书中详叙卖榄人“通常肩挑两箩,下铺青蕉叶,上堆白榄,另外以一个小罐装水,叫卖的时候,不时地在白榄上洒水,用以保鲜”。这些都是我这个湖南人从未见过的。
尤其有趣的是卖鸡公榄的:
他们用竹和纸制成一只七彩公鸡,大小依本人身材而定,腹背通空;然后将自己套在里面,用一条过肩带把彩鸡提起来,人行“鸡”亦行。所卖的榄,有甜,有咸,有辣。甜的是和顺榄,咸的是甘草榄,辣的是辣椒榄,都放在鸡腔里。一分钱买两个,味道任选。
他在卖时,先用大笛(唢呐)吹一个鸡叫,然后再喊。由于有彩鸡和大笛,对小孩的吸引力就更强了。
我颇好吃,故于《风味趣闻》一本看得最多。看后不仅对艇仔粥、白灼虾、鸡仔饼、王老吉凉茶等一一得知其来历,而且还能闻所未闻,增加些人文方面的知识。如“南乳肉”原来不是肉,而是炒花生。“取花生肉,在南乳(腐乳)酱水中先浸泡一夜,使之入味,然后风干;再取一口大铁锅,内装大粒黄砂,与花生一齐炒脆”,即可上街叫卖南乳肉了。又如“瓦罉礼云饭”,“礼云子”乃是蟛蜞(珠江三角洲小溪流中所产一种小蟹)的卵子,放在米饭中,用瓦罉(罐)一焗而成。还有“礼云黄布蛋”“礼云扒鲜笋(茭白)”“礼云扒冬菇”等西关名菜,都是用礼云子做的,据说现今也已绝迹。
第四本介绍了六十九种过去西关儿童的游戏,绝大部分游戏都伴有歌谣,一部分歌谣又出于民间的故事传说,这也是我所喜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我们固不必说什么不失赤子之心的大话,但也不应该做了公公就忘记了做孙子的时候。何况童戏童谣(当然得是真正的童谣,不是新编的教材)是民间礼俗的根源,欲了解研究普通城乡老百姓的生活,往往得从此入手呢。如“点虫虫”歌云:
点虫虫,虫虫飞。
飞到荔枝基(种荔枝的园地)。
荔枝熟,摘满屋。
屋满红,伴住个细蚊公(婴儿)。
这明显是广东地方的歌,而玩“猜呈沉”时所唱的:
呈沉剪,呈沉包,
呈沉糯米叉烧包。
老鼠唔食香口胶,
要食豆沙包。
虽也带广东色彩,但“呈沉、剪、包”即长沙儿童所玩“铜锤、剪刀、布”,自己六十多年前也玩过。可见各地儿童游戏,异中仍有相同之处,这也是很有意思的。
从事物原始看,书中也有一些错讹。如萨奇玛本是满语,见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曾出版过)。这种满族的甜点心,民国以后才遍及各地。书中却说是西关一个卖点心老汉被骑马的官人辱骂,为了泄愤,才取了“杀其马”作点心的名字。但这种错讹也是语词流变的一种现象,特别是如果只把它当作民间故事听,则和别的故事并无不同。若于此等处胶柱鼓瑟,强作解人,则难免笨伯之讥矣。
总之,我是很喜欢这样的书的。论天下国家大事固然很好,只讲西关地方的鸡公榄、粉公仔亦未尝不可,正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识小,贤人还是让给别人去做吧。
(一九九七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