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冬日走古道
初冬时节,天高气爽。
这样的时节最适宜户外行走,南方柔和的色调触动了我们行走的欲望,于是,和朋友们约起,徒步行走于山野村落,享受恬静的闲暇时光。
最美的风景,似乎总在路上。悠悠古道,薄雾飘渺,吸引大家一起探寻先人的足迹。寺岭古道,曾是舟山本岛小沙乡通往定海县城的必经之路,据传当年也是一条热闹而繁华的交通要道,密密的鹅卵碎石,铺砌成绵远悠长的羊肠小道,还有好几座供旅人休憩的驿站。今天站在古道上,似乎还可以看到那些文书传递、贩卖货物、赶考求学的人穿梭往来的热闹景象。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寺岭古道的那些过往故事,已然隐退于历史的脚印中。随着交通建设的发展和公路的开通,山岭古道逐渐变得人迹罕至,除了偶有徒步人群,基本隐没于杂草丛林之间了。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古道被驴友们重新唤醒,成为徒步驴行的必选之地,而寺岭古道更是入门级驴友徒步的绝佳选择。寺岭古道地势较为平坦,沿途有凉亭、茶园、竹林、石桥、古村、古寺、水库、芦丛、溪坑等原始的人文风光,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循着古人的步伐,一路走来,似在赴一场时光之约。我们经过叉河岭隧道,在古驿道上的“止善亭”停留了片刻。据载,古驿道上原先建有七座驿亭和七座寺庙,现留存下来的只有这座石头堆砌的“止善亭”了。亭子里立有一块石碑,上面锲刻着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止善亭的碑记,但驿亭年久失修,日益破败,直到2001年,当地马岙镇政府重修此亭。止善亭的两侧残留有长约百米的石墙,高两米许,巨石砌基,墙的外侧挖有壕沟,据传那是当年先民为抗击倭寇时修筑以作防御之用的。
过止善亭,拐入寺岭山道,沿着山路一直向前,有溪流淙淙蛇行于山道之间。放眼望去,散落着一些破败的民舍,这便是曾经的寺岭村。石头垒砌的小村庄,静静地隐匿在大山深处,石屋石墙,藤蔓缠绕;古樟叠影,流溪环萦。只可惜了,如此世外桃源,却已没有了人烟,唯有探出残垣断壁的那一棵枫树,染红了枝叶,惊艳了流年。秋的色彩,给这个古朴的村落,平添了几分醉人的韵味。
继续前行!恍惚中,思绪戛然而止,就在前面,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兀然横亘于眼前,那就是寺岭古拱桥了。它横卧于寺岭与诛倭岭之间,青苔斑驳的石砌,古藤蔓延的桥身,却交织出盎然韵致。此桥是舟山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没有采用任何人工粘合材料,古人精湛的建造工艺令人赞叹。寺岭古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几百年来,巍然屹立于山谷之间,历经风雨,穿透岁月,仍守护着寺岭古村朴实与浅淡的时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意境,恰好映衬了山野乡间素淡的韵味。几间老屋,几畦菜地,几口古井,几缕炊烟,还有一条绵长的古道,从前世到今生,从开始到落幕,弥散在古桥日渐消瘦的记忆中。人在桥上走,如在画中游。伫立在桥上,停留只是一瞬,回首却是一生。
走过古桥,我们将翻越山岭。这段山道,是此行最艰难的路程,随着山势的走高,山路越发狭窄,崎岖的古道,淹没于杂草丛中。仿佛走了很久,顶峰的风景,明明触手可及,却迟迟难以到达。其实,我们走过的一山一水、一朝一夕,安静地走完便好,属于你的风景,终究不会让你错失。
当我们站在山顶拥抱蓝天白云时,那一刻,心情放飞,包袱放下,疲倦与烦恼,伴随着内心的自由与激动,尽情释放出来。遥望天际,视野豁然开朗,连绵的群山、浩瀚的大海,如画一般展现在你眼前。俯瞰全境,一览众山小,山脚的阊门水库如一块碧玉,镶嵌于山间田野,而密密匝匝的古民居,更是把乡村定格成了一幅淳朴的水墨画卷。
回程时,觅得一处静谧之所,古木参天,溪水长流,走累了,就在此地歇脚,让乡村之美掠走倦意。席地而坐,溪边的野菊花绽放出满地的淡雅朴素,清香缕缕,仿若我心,清简似水,浅淡如菊。
观音山的禅意时光
观音山,与她相遇,缘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观音山坐落于美丽的舟山群岛大衢岛上,是佛教圣地普陀山的姐妹山,相传观音在此修行数年,因而得名。其实,对于一个岛、一座山的向往,不仅仅是因为一个传说、一个故事,抑或是一个人,更多的是源于内心的那一份念想和感动!
当我们登上大衢岛的最高峰——观音山,面朝大海,俯瞰全景,青山掩映下,山崖、河流、农舍,以及点点帆影,散落在那片蔚蓝的海天间,阵阵海风拂过脸庞,清爽而宜人,直透心灵,顿时让人心旷神怡。驻足于这片似乎是尘世之外的净地,看云雾缥缈,千年古寺隐现于青山翠竹间,远远望去,隐约看见黄墙灰瓦、白塔耸立,宛如凌霄仙宫一般。拾级而上,迎面而来的甘露亭,供奉着一尊玉色的观音佛像,素衣长袂,妙相庄严,离我如此的近,仿佛伸手便可触及。我也曾想象,仰望观音佛像的时候,内心必是庄严与肃穆,可此时,我的心却柔软无比。从佛教的角度而言,白色是一种至上的境界,高洁、通透、明亮的色泽,如水一般清,素净入心。衣袂飘飘的白衣观音,代表慈悲博爱的情怀;细眉淡唇,端庄素雅,更有如莲花般静观众生的祥和目光。一手执净瓶,一手执杨枝,净瓶玉露,杨枝观音,是观音大士的经典造型。
观音山寺庙的佛塔,建在靠近北麓的山峰下。登上台阶靠近它,抚摸它,指尖轻轻划过砖面的一瞬间,仿佛是穿越厚重的时空,重回那段过往的岁月。佛塔里的修行者,清寂地过着修行的生活:白天,清扫佛塔,拂去尘埃;夜里,诵读经书,参禅悟佛。每日,青灯黄卷,他们坚守的,是自己内心的一份信仰。
观音山佛塔,因其久远的历史,成为这里的地标性建筑,它那静静屹立的身影,古朴纯粹却又神圣沧桑,像一位阅尽风霜的老者,诉说着历史的云烟和世间的冷暖,在黄昏的夕阳下,安抚着岁月的孤凉。
佛塔的旁边,紧挨着一座小小的石屋,青藤蔓延,绿意盎然。让我想到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密密麻麻的藤蔓,缠绕着,只留下几个窗洞,窗里窗外,透出来的也是旧时光么?碧绿的藤蔓,斑驳的石墙,乍一看颓败,多看几眼,才感觉到其实是岁月的静好。据传,唐代有位海商之妻程夫人,为求夫平安,虔心向佛,一路叩拜,行至观音山脚下,远望薄雾中现出一大一小两座石塔,大塔是玉佛塔,小塔是天灯塔。从天灯塔内射出一束佛光,佛光里闪现着千手观音的妙相。此后,天灯塔便成为海岛渔民夜航的“明灯”,在那片苍茫的大海中,有一盏明灯,一束光芒,照亮、指引着夜间航船前行的方向。
推开一扇虚掩的寺门,那只古铜色的门环被岁月磨蚀得锃亮,灰石墙上有青藤枝缠绕着,交织出盎然古韵。这样简静、朴素、没有任何雕饰的寺院,却能唤起我那么多的记忆,乡野的,深幽的,散漫的,所有的记忆氤氲而来。跨过门槛,又见观音。观音名号观自在,自在,是自由自在,观照自己的内心。一个人的真性,本来是清静明亮的,只因妄念太多,把真性情遮蔽了。自在心相随,则心诚通灵。点燃一盏烛光,焚上一炷清香,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将心真正敞开。生命中很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时候,学会一切随缘,顺其自然,释怀即是归处。年岁渐长渐明白,世上的一切,越是简单,越能快乐。但人心常纠结,简单的风景可求,简单的心绪却难觅。
这一刻,山寺的钟声响起,由远及近,余音袅袅,回荡在山海苍穹间,那么悠远、浑厚、绵长。聆听,那来自天籁之音,平和而舒缓,顿时濯净心头纷扰,了却浮华尘缘,宽然,悦然,尽于心中了。
也许每一个人的内心,都需要一块心灵的净土、一泓流动的清泉,洗尽铅华,一如澄澈之心。人生即是一场修行。星云大师曾说,修行是一种最纯净的心灵活动,那是一个使我们的心境越来越明澈的过程。修心,而后修行,让心归于本真,归于淡泊,归于安宁,在清简如水的流年里。此刻,我在风轻云淡的观音山顶,修心,养性,静享禅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