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笔者在大学读书,期间听过很多场演讲,都是外校或外单位的专家、学者,应邀到我校做演讲,听多了,便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那些专家来演讲,开场白总要对我们学校夸赞一番。我们学校是林业院校,所以,他们总这样说:“今天来到贵校一看,校园建设得美丽如画,果然是林大啊!”“一个人如果长期关注花草树木的成长,那他一定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人,所以,你们林大学生都特别有朝气啊!”“我的老家以前很荒芜,现在都已经绿叶成荫了,这都是你们林大学子的功劳啊!”……这样的恭维话,起初听了,有点感动,但听得多了,特别是这种千篇一律的恭维话听多了,就有点反胃了。后来读著名作家王小波的文章,发现他在人民大学学习时,也遇到了和我相似的情况:“这位先生的报告总是从恭维听众开始。在清华大学时,他说:这里是清华大学,是全国最高学府呀;在北大则说:这里是有五四传统的呀;在人大则说:这是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呀。总之,最后总要说,在这里做报告他不胜惶恐”。由此可见,此种情况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当然,被邀请人对邀请方(学校)表示一下恭维,也是一种礼貌,本身无可厚非。但在读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比较另类的人物,他们在受邀演讲时,选择的却是:“对不起,我不恭维你”!
历史学家顾颉刚就是这样一个不给面子的人。顾颉刚是苏州人,他成为大学者之后,苏州中学就想请他做一次演讲,顾颉刚答应了,并在约定的那一天来到了苏州中学。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是历史名城,如果想恭维的话,话题非常多。但顾颉刚却不拍同乡的马屁,竟然在演讲中大谈特谈苏州人的种种不是,他说:“江南人本来很富于创造力,文学尤其发达。可是现在呢?在新文学家中,除叶圣陶外,竟找不出第二人来”。批评完了苏州的人,他又开始批评苏州这座城市:“外面的人都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看苏州人在天堂中,难道这样的病态之中可以算作天堂吗?唉,老实说来,岂但不是天堂,简直是地狱”!就这样,顾颉刚毫不留情地把苏州和苏州人批评了一通,一句恭维话也没说,惹得听讲的师生也都没了脾气,只得一笑了之。台湾历史学家李敖也是一个不肯给人面子的人。1993年6月26日,東吴大学校长章孝慈聘请李敖到东吴大学任教,李敖接受了这一聘请。9月份开学,李敖要先给学生们做一次演讲。那一天,很多学生都慕名前来,教室的里里外外都挤满了人。李敖开始讲了,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李敖演讲的题目竟然是《如何反对章孝慈》。他先把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臭骂了一通。众所周知,章孝慈是蒋经国的儿子、蒋介石的孙子,但李敖不管那些,照骂不误。照理说,人家校长大人好心请你来演讲,你好歹也得不看僧面看佛面,给人留点面子,李敖可好,开场就骂人家的爷爷和老爸,然后又鼓动学生反对人家,让人情何以堪!可贵的是,章孝慈当天的表现却十分大度,李敖在骂他爷爷和他老子的时候,他始终笑眯眯地站在旁边,没有流露出任何不满的神色。李敖演讲完毕,他在评价李敖的演讲内容时说:“很多人讨厌李敖是印象式的反对,没注意其论著资料的丰富和架构的严谨,大学就要容纳各种声音……东吴大学将以发扬人文精神为办学宗旨,绝不让政治和商业干扰校园。也许这种人文风气好几代才能扎根,但是第一步就是从聘请李敖做起!”
当恭维成为一种习惯性选择的时候,不恭维则成了一种境界。不恭维不是因为不懂礼貌,而是缘于做人的坦诚。不违心说恭维话、奉承话,其实是一种值得仰望的精神品质。当一个人敢于说“对不起,我不恭维你”时,他已经是一个有大格局、大气度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