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建国

也只有沿着坚硬的环节

向天空

步步高升

才是你不变的志向

也只有绿

才是你一生想说的

那句话

在忠臣传里

才能读到

茹冰饮雪

终于成为你生命的全部

虽然偶尔你也喜欢化装

穿好一袭墨衣

郑板桥画里

虽然风善用所有构陷的话

攻击你细瘦的影子

即使最冷的朝代

你仍然笔直坚持

站在雨里

父母兄弟都是

这样的个性

永远硬着头颅而

不肯破裂

渡也

台湾现代派诗歌是国民党文化封锁政策下开放的畸形花朵,它建立在文化的废墟之上,割断了汉文化及新诗的源远流长的根: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豁然倒塌,怀疑精神泛滥成灾,一块信仰的荒原出现了,无家可归、无所适从的痛苦与惶恐,使他们饥不择食乃至饮鸩止渴,成为皈依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忠实信徒。表现在诗歌上则是他们热衷于呈示所谓的“二十世纪情绪”,一种流行的时代病,如现代人的苍白、虚无、平庸、卑琐、郁闷、孤独、愤怒、无望、淫乱、堕落、惧怖……诗歌园地蓬勃开放的是黑色的花朵,崇高的意识、永恒的信念、背负十字架的伟大受难则被逐出诗国。在这一片精神的沙漠中,渡也的《竹》峭然挺拔,以明朗清新的风格,唱出了不媚于俚俗,不屈于淫威的竹的颂歌,实乃难能可贵。

《竹》是一首我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那种托物言志诗。在这首诗里,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竹”以崇高的品质和性格:向上进取的“不变的志向”、倔强不屈的生存意志、“茹冰饮雪”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即使最冷的朝代”“仍然笔直坚持”的坚贞不屈的品格。“在忠臣传里/才能读到”和“父母兄弟都是/这样的个性”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诗人笔下的竹正是鲁迅《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所说的中国脊梁式人物的写照。

在精神的废墟上,诗人不惮鄙陋,试图搭起信念的支架,呼唤崇高、永恒及完满人格的复归,在一片绝望的喧啸与唏嘘声中,唱出了昂扬进取的变调,这本身不也正是不媚于俗的“竹”的精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