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散文名篇鉴赏

唐宋八大家《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散文名篇鉴赏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①。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②。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已出。

伏见唐宰相陆贽③,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辨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忌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御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④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⑤,则汉文为之太息⑥;魏相条晁、董之对⑦,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则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⑧。

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复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⑨。

【注】

①备员:凑数。讲读:指侍讲、侍读,官名。②逮(dài待):到,及。③陆贽(zhì志):任翰林学士、宰相,后受谗被贬,著有《翰苑集》,亦名《陆宣公奏议》。④名器:《左传》:“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意即赏赐不可滥。⑤颇:廉颇。牧:李牧。均为战国时名将。⑥太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⑦晁:晁错。董:董仲舒。两人均为西汉时思想家。⑧龟鉴:借鉴。因古代用龟甲占卜,根据火烤龟甲后的裂纹形状决定凶吉。⑨取进止:听候决定的意思。

陆贽是唐德宗时的进士,所作奏议多切中时弊,为世人所称赞借鉴。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苏轼从被贬谪的黄州被皇帝召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后调礼部尚书。当时朝政弊端甚多,然无人提出,于是苏轼便与同僚共同上书,希望哲宗能够校正陆贽的奏议,作为治国安邦的“龟鉴”。札子,是宋代官员上朝议事的依托,非表非状者一律称为札子。

全文共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引言,作者首先提出了君主纳谏好比是病人用药的道理,“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接着论述好的药剂则“多传于古人”。这就很形象地说明自己搬出陆贽的原因,也含蓄表达了时弊多积,需要及时用药。这一段既是对下文的开启,也是对全篇的铺垫。

第二段中,作者首先赞扬了陆贽过人的才华和能力。“才本王佐,学为帝师”总起一句,高度概括,而后分别从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等具体方面回顾了陆贽对唐德宗的良谏。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借古喻今的手法,因为唐德宗事情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十分相似,所以苏轼搬出陆贽的建议,不如说是想借助陆贽之口向哲宗提出自己的建议。“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这一句中,作者的良苦用心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三段中,为了使自己的意思表达更加明确,苏轼举出了汉文帝和汉宣帝的例子。“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表明了汉文帝对良才的渴慕之情,以至于为之而“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则是用晁错和董仲舒的这两位贤才衬托汉宣帝的励精图治。暗喻宋哲宗应该向文帝和宣帝学习,以消除当时的积弊,使天下长治久安。作者的一片忧国忧民苦心,由此可见一斑。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含蓄的写法,尽管忧心如焚,但是一直到最后,都只是含蓄启发,未有片言只语的冒犯之词,这也正是苏轼构文的高超之处。

后人评论

王文濡:“文以道与学并重,而譬喻入妙,如白香山诗,能令老妪都解。”(《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