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瑄《游龙门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薛瑄:游龙门记

薛瑄

出河津县西郭门西北三十里,抵龙门下。东西皆层峦危峰,横出天汉。大河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壁俨立相望。神禹疏凿之劳,于此为大。

由东南麓穴岩构木,浮虚架水为栈道,盘曲而上。濒河有宽平地,可二三亩,多石少土。中有禹庙,宫曰明德,制极宏丽。进谒庭下,悚肃思德者久之。庭多青松奇木,根负土石,突走连结,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偃蹇,形状毅然,若壮夫离立,相持不相下。宫门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步石磴,登绝顶。顶有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木,甃甓为之。倚阁门俯视,大河奔湍,三面临激,石峰疑若摇振。北顾巨峡,丹崖翠壁,生云走雾,开阖晦明,倏忽万变。西则连山宛宛而去;东视大山,巍然与天浮。南望洪涛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烟村雾树,风帆浪舸,渺然出没,太华、潼关、雍、豫诸山,仿佛见之。盖天下之奇观也。

下磴,道石峰东,穿石崖,横竖施木,凭空为楼。楼心穴板,上置井床辘轳,悬繘汲河。凭栏槛,凉风飘洒,若列御寇驭气在空中立也。复自水楼北道,出宫后百余步,至右谷,下视窈然。东距山,西临河,谷南北涯相去寻尺,上横老槎为桥,蹐步以渡。谷北二百步有小祠,扁曰“后土”。北山陡起,下与河际,遂穷祠东。有石龛窿然若大屋。悬石参差,若人形,若鸟翼,若兽吻,若肝肺,若疣赘,若悬鼎,若编磬,若璞未凿,若矿未炉,其状莫穷。悬泉滴石上,锵然有声。龛下石纵横罗列,偃者,立者,侧者;若床,若几,若屏;可席,可凭,可倚。气阴阴,虽甚暑,不知烦燠;但凄神寒肌,不可久处。复自槎桥道由明德宫左,历石梯上。东南山腹有道院,地势与临思阁相高下,亦可眺河山之胜。遂自石梯下栈道,临流观渡,并东山而归。

时宣德元年丙午,夏五月二十五日。同游者,杨景瑞也。

开篇一段,先指出龙门的地理位置,以及黄河的流向。“层峦危峰,横出天汉”,“山断河出”,“俨立相望”几句,则勾勒了龙门的险峻形势。同时,也抒写了对夏禹凿龙门劳绩的敬仰之情。

第二段,作者对龙门东岸的明德宫与临思阁的建筑和形势,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对明德宫,着力写其“青松奇木”顽强刚毅的姿态,以示夏禹治水的坚韧不拔精神。文中“根负土石,突走连结”,“苍劲偃蹇,形状毅然”一连串形象有力的短促语句,突出了苍松的虬劲形象与坚毅性格。对临思阁,则极力写它高峻位置和开阔视野。“风高不可木,甃甓为之”几句则写临思阁的高险,以“俯视”、“北顾”、“东视”、“南望”,写在临思阁上,举目四顾,辽阔无垠的不同景象。“俯视”脚下湍急的黄河,游人会骇然产生“石峰疑若摇振”的错觉。“北顾”最为壮观,看到的是黄河冲开地峡的磅礴气势。“丹崖翠壁,生云走雾,开阖晦明,倏忽万变”,把两岸绝壁之间的色彩、光线、动态、变幻,写得淋漓尽致。龙门东西两面虽然均是层峦叠嶂,但视觉效果则不尽相同。作者从东岸西望,可见连绵高山,宛转西去;而紧靠作者的东岸高山,则只能见到巍峨峰顶,直与天齐。“南望”则地势陵夷,渐趋平坦,因而除漫流的滔滔波涛外,则是“石洲沙渚”“烟村雾树,风帆浪舸”的另一番景象。作者把“俯视”与四顾的景色作了迥异的尽情描绘之后,进一步发挥想象,把视野推向更辽远的天际,仿佛看到了华山、潼关,以及陕甘、河南那些名山险关。这好象水墨画上的一抹淡墨远景,令人遐想无穷。最后用“盖天下之奇观也”一句作结,进一步强调了作者所描绘的视觉效果。

第三段。作者着力写了汲水楼的险与巧,以及后土祠石龛内山石的多态多姿。“穿石崖,横竖施木,凭空为楼”,写悬崖栈道上建楼的奇险。“楼心穴板”“悬繘汲河”,则写汲水楼匠心独具,构思巧妙。对后土祠石龛内的山石,作者则是飞驰想象。用同一“若”字,组成九个排比短句,尽述顶上怪石形态之各异与怪诞。想象丰富,语言形象。在末尾,又用“其状莫穷”来说明悬石形态无穷多样,不足以道其万一。俯视地上,则怪石“纵横罗列”,作者分别用“者”、“若””、“可”几个字,把这些乱石想象为姿态各异的人形、器物,说明可供休憩的各种用途。对这些凌乱顽石,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写得栩栩如生,毫无罗列堆砌之感。

龙门是作者家乡的名胜古迹,所以用饱含激情的亲切笔触,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龙门的自然景观,尽情地讴歌祖国的壮丽山河。从这一名胜众多景观中,作者选择了气势宏伟、视野开阔的远景和后土祠石龛山石近观,进行了细腻的、多侧面的描写和气象万千的渲染,使读者从字里行间引起色采纷呈的感受。同时,作者在着力描写自然景观之中,偶尔触景兴情,笔锋一转,用寥寥数语,插入人文景观的抒写。对龙门形成的传说,只用“神禹疏凿之劳,于此为大”;对禹庙明德宫,则只有“悚肃思德者久之”一句。对人文景观,虽然只有这样三言两语,但它表达了作者对三代圣君为民操劳功绩的景仰和敬意。同时,也使单一的自然景物描写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全篇辞藻丰富,色采斑烂,形象生动。排比句式的运用,充分抒写了景物纷陈的游人感受,并无累赘杂沓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