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贞:临丹赋
应贞
陟绵冈之迢邈,临窈谷之濬遐。览丹源之冽泉,眷悬流之清波。漱玄濑而漾沚,顺黄崖而荡博。激重岩之绝根,拂崇丘之飞崿。然后阴渠洞出,阳浍旁开,倏熠高鹜,皓暚长怀,盘溢郁没,云转飚回,屏侧为之飞陨,壁岸为之陂隤,列以青林,荫以绿枝,柽松蓊茸于其侧,杨柳婀娜乎其下,则高溜承崖,悬泉属岭,别流分注,冰莹玉静,清波引镜,形无遁影。
就现存文献资料来看,《临丹赋》最早见于《艺文类聚·水部·总载水》,清人严可均编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时,即据此辑入《全晋文》。作者应贞,生活于魏晋之际。当时玄风大炽,文人士大夫笃好老庄,希企隐逸,他们常常以优游山水为乐,不以物务营心。应贞自然也不例外,这篇赋当是他亲临丹河上游一带赏玩游乐之后的作品。丹河,发源于山西高平县北丹朱岭(即《山海经·南山经》所谓“丹林”),向南流经河南沁阳县,汇入沁水,是为大丹河;其分支东流为小丹河,又东会百泉,经新乡县流入卫水。百泉在辉县西北的苏门山,距新乡县不太远,西晋著名高士孙登曾在此隐居。而在苏门山西南的竹林,又是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聚会游宴的场所。可见,位于京师洛阳东北方的丹河流域算得上是山川形胜之境,也是魏晋文士经常游息出没之地。应贞可能怀着索流探源的好奇心来到丹河上游,这里壮丽可观的流泉飞瀑使他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为此,他写了这篇赋来赞颂丹源的美丽风景。
全赋描写的主体对象是泉水与瀑布,同时也兼及山石林木。开头四个六字句简略交代游踪,顺带点出赋题。请看,作者缓缓地爬上绵延高耸的丹朱岭,来到幽深旷远的大峡谷。他纵情观赏那一道道清凉凉的山泉,十分眷恋那一条条悬挂崖边的瀑布。这里,作者以“陟绵冈”、”临窈谷”、”览丹源”。“眷悬流”十二字,就把此次游览的路线及其对象写得清清楚楚,文字干净利落,毫无滞涩之感。
接着,文章乘势而下,又以四个六字句描写泉水在山间流淌和冲击岩石的种种情景;有的泉水汇进了急流,直冲向那小沙洲;有的顺着黄色的崖壁,流向宽敞的地方;有的荡击着险陡的山脚;有的又飞溅到悬崖上。这里,作者巧妙运用“漱玄濑”、“顺黄崖”、“激绝根”、“拂飞崿”十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泉流随物赋形、与地曲折的特点。
然后,文章紧承上面,再以六个四字句和两个六字句来描写泉水流出山间的情景:泉水从山里的暗渠流出来,在开阔的地带形成了向阳的溪涧。当日光照射到迷濛的水雾上,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光色,顿时使人胸襟豁然,心驰神往。溪流盘旋奔涌,淹没了不少地方。那浩大的声势,简直吓得狂风回头,惊得白云转身。在溪水的冲击下,沿溪两旁的岩石纷纷脱落,岸壁也渐渐倒塌下来。这里,作者以云转飚回、屏侧飞陨、壁岸陂隤等句来进行侧面描写,有力地衬托出了水流之急、水势之大。
接下去,文章用了两个四字句和两个七字句来专门描写溪涧两岸的绿树之美;放眼望去,岸上树林蓊郁,枝叶扶疏,高处是繁茂挺拔的柽松四季长青,低处有婀娜多姿的杨柳轻拂水面。这里的四句,是作者以简笔勾勒了溪流的背景,表明这个地方风光美好,幽静宜人。
最后,文章连用六个四字句,笔力贯注,一气呵成,生动地描写了溪涧在另一个地方形成的瀑布奇观:那活象一幅大白练的瀑布,上端高高地挂在崖边,下端紧紧地连着山岭。涧水泻下,四处分流,注成一个个深潭。那潭水显得晶莹澄澈,明净如镜,煞是可爱。倘若人立潭边,以水自照,那么,整个形貌和四周景色便清晰地倒映潭中,真是“形无遁影”。这与镜中窥容,可以说别无二致。文章写到这里,戛然而止,笔墨省净,绝无拖沓之感。篇末以写“悬泉”、“清波”作结,与开头写“丹源之冽泉”、“悬流之清波”前后呼应,结构也很谨严。
《临丹赋》是一篇纪游写景之作,运用铺陈排比的手法,以清新优美的文字来描景状物,全篇不用典,少藻饰,”丹源”之美景历历如画。此赋句式整齐,属对工稳,是一篇比较典型的骈体赋。文中除“柽松蓊茸于其侧,杨柳婀娜乎其下“两句外,其余全都采用四言和六言句式,就是这两句如果不计虚字“于”、“乎”,也可算作六字句,所以本篇是颇为规范的“四六文”。而行文每两句上下相对仗,除”盘溢郁没” “云转飚回”与结尾四句外,其余各句在对偶中连词性以及词的组合方式都有严格的讲究。此外,作者也大体注意到了韵脚的安排,使平仄互相搭配。因而读起来节奏鲜明、强烈,音调铿锵,谐美,对于南北朝骈文创作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