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道《极乐寺纪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袁宗道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明中叶以后,由于阳明学派、泰州学派、李卓吾“童心说”等新学派、新思潮的出现,强调对感官享受的追求,而在文学作品中,则呈现出了人的心灵舒展、才情飞扬的美学特征和直抒胸臆、平易近人的风格特点,袁宗道的这篇《极乐寺纪游》,正是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学思潮的某些特征。

极乐寺,位于北京城外西山一带,后遭火焚。宗道在京为官,闲暇之日与弟宏道(中郎)、友黄思立等人结伴相游,情致所至,遂成这一佳构。

文章虽名为《极乐寺纪游》,然而为了更好地抒发胸臆,作者较侧重于记述整个“游”的过程。文章开首从高梁河写起,叙述高梁河从西山深涧而来,经高梁桥,往玉河而去的流向,以下境界渐开,写河水明净清澈,河道蜿蜒曲折,远望之如千匹白练,分外宜人;微风过处,涟漪阵阵,近观之如罗质纹纸,惹人情思。这段描写给人以洁净、轻盈、灵巧、舒展的感觉。这与其说是作者为描写极乐寺作铺叠,到不如说正是高梁河这种舒展飞扬的风貌引起了作者的共鸣,而成为创作这篇文章的楔子。以下作者顺势而来,先由水而堤,写“堤在水中,两波相夹”,堤上柳枝袅袅,绿树成行,而高梁河北岸那众多的佛寺、道观,朱门绀殿,各呈其彩,且庙宇连绵,横亘数十里。接着作者又把目光转向高梁河对岸“攒簇”的远树,写得高下有致,且“间以水田”,富于立体感。写西山,则谓之如美人螺髻,“出于林水之间”,又自有一种朦胧之美。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一句,使文章呈一转折,但又不显得突兀,既点明极乐寺方位,又带出高梁桥与极乐寺的关系。接下去写寺周景色,路径清出,绿荫如盖;而殿前松树,鲜翠嫩黄,高大粗壮,生机勃勃,令人赏爱不绝。写到这里,纪游已经结束,因而即景抒怀,倾吐长隐山水,了却“山水一段情障”的平生夙愿,表现出强烈而深沉的山水意识,山水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