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赫玛托娃,安娜·安德烈耶芙娜作品分析

【生卒】:1889—1966

【介绍】:

苏联杰出女诗人,“阿克梅派”重要代表作家。原姓高连科,“阿赫玛托娃”为其笔名。生于敖德萨一个海军工程师的家庭。后在彼得堡女子大学学习法律,但她酷爱文学,尤其是诗歌。1910年与贵族诗人古米廖夫结婚,和他一起游历许多国家。这时期她加入了“阿克梅派”。1912年起开始出版诗集。诗人一生,多有坎坷。1921年她的第一个丈夫古米廖夫被“镇压”,古米廖夫是“阿克梅派”的代表作家。这一事件给她以很大打击,她从此变得颓废、悲伤,开始信仰来世。1923年起,她不能再发表作品。这时她开始研究普希金。苏德战争爆发后,她勇敢地投入了保卫者的行列。此时她发表一些爱国主义的诗歌,她以诗歌为武器参加了血与火的战斗。1946年诗人开始受到批判。这一年联共中央因《星》和《列宁格勒》两杂志刊登阿赫玛托娃与左琴柯的诗,责令前者整顿,后者停刊。日丹诺夫公开作报告,以莫须有的罪名点名批判阿赫玛托娃,说“她的诗歌是奔跑在闺房和礼拜堂之间的发狂的贵妇人的诗歌”,说她“是含混着淫秽和祷告的荡妇和尼姑”。这些轻率的不实之辞本来是站不住脚的,50年代后期,诗人被恢复名誉。1964年诗人获意大利“埃特纳·陶尔明诺”国际诗歌奖。1965年她获得英国牛津大学授予她的名誉博士学位。1966年3月阿赫玛托娃患心肌梗塞症病逝。她死后,苏联政府称她为“卓越的苏联诗人”,“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

阿赫玛托娃的诗作与阿克梅派的创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的诗作抒写人的具体的隐秘的内心活动,崇尚自然因素,富于一种雕塑的美,使用预言式的诗歌语言。这既是诗人遵循的创作原则,也是“阿克梅派”或“亚当主义”所信仰的美学准则。阿赫玛托娃的诗还具有构思别致,形式奇巧等显著的艺术特色。阿赫玛托娃的诗是俄罗斯十九世纪古典诗歌通向二十世纪苏联新诗歌的桥梁。她的“室内诗”受到不少女诗人的崇拜。尽管她的诗一版再版,但仍难购得;在黑市上,她的诗作常以高价出售。阿赫玛托娃最早的诗作发表在1907年巴黎出版的俄文杂志《天狼星》上,署名A.Г.С。她的第一本诗集是《黄昏》(1912)。第二本诗集是《念珠》(1914),此诗集引起轰动,从此诗人诗名大震。此外的诗集有《白色的云朵》(1917)、《车前草》(1921)、《Anno Domini MCMXXL》(拉丁文,意谓耶稣纪年,1922)、《诗歌集·1909-1960年》(1961)、《时代在飞奔》(1965)、《阿赫玛托娃诗选》(1974)、《诗与散文》(1976)、《短诗与长诗》(1976)、《诗歌的俄罗斯》(1977)、《花园》(1987。被评为该年苏联《图书评论》最佳图书)等。她还翻译过古埃及的抒情诗和我国屈原的《离骚》以及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