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俄苏著名抒情诗人,意象派*在苏联的有影响的作家。生于梁赞州康斯坦丁诺沃村(现名叶赛宁诺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九岁即开始写诗。他少年时有一女友,名叫卡申娜,她是地主库拉科夫的女儿。叶赛宁后来写的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就是以卡申娜为人物和故事的原型的。他写的另一首诗《绿色的梳妆》也是献给卡申娜的。1912年,叶赛宁在当地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在莫斯科当过短时期的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4年发表第一批诗作。1915年在彼得堡与著名诗人勃洛克相识,受到勃洛克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1916年发表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在彼得堡期间,叶赛宁经常出入于上层社会的文艺沙龙,结识了梅列日科夫斯基*和吉皮乌斯*等知名作家。1916年被征召入伍。1917年2月革命爆发后,立即离开沙俄部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行列。十月革命爆发,他是热情欢迎的,声言他“整个地站在十月一边”,也写了一些歌颂革命与革命领袖的诗篇,如《同志》(1917)、《宇宙的鼓手》(1918)、《列宁》(1924)、《大地的船长》(1925)等。1919年意象主义传到苏联,他在意象主义宣言书上签名,赞成“形象本身就是目的”、“形象战胜思想”、“让语汇摆脱内容”的意象主义口号,并加入意象主义团体,成为在苏俄有影响的意象主义诗人。但不久,他又退出了意象派,认为意象派“只追求有机的形象,而置真实于不顾”(叶赛宁《我的小传》)。尽管如此,他的名作《小酒馆的莫斯科》*(一译《不堪视听的莫斯科》)仍带有鲜明的意象派倾向。1921年,美国著名表现主义*舞蹈家阿赛朵拉·邓肯来到莫斯科,在演出期间,叶赛宁和她相识。1922年5月二人结婚。婚后,即与邓肯到德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美国旅行。1924年与邓肯离异。1925年叶赛宁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结婚。婚后,感情不合。这一年12月,叶赛宁因思想上的苦闷和患了精神抑郁症在莫斯科自缢身亡。1925年12月31日,莫斯科为叶赛宁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叶赛宁诗作的基本主题是对俄罗斯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于俄罗斯农民的真挚的情怀,他因此被誉为“天才的农民诗人”。是他对爱和人性的讴歌,也诗作常出现的主题。名作《狗的颂歌》写母狗的亲子之爱,十分真挚动人,高尔基曾因了这首诗称赞叶赛宁是“在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善于描写动物的人”。他的诗作格调清新,真纯自然,意象鲜明。他的不少诗作兼有象征主义*和意象主义的特色。
除上面提到的作品外,叶赛宁还有诗集《雏鸽》(1918)、《变了样》(1918)、《农村的日课经》(1918)、《俄罗斯与革命》(1925)、《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