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尤金·尤内斯库*的独幕剧,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品。它于1949年完成。1950年5月11日,由尼可拉·巴塔伊剧团在巴黎“梦游人剧院”首演。这部剧中,既没有歌女,也没有秃头歌女。尤内斯库曾对《秃头歌女》的创作缘由做过说明。在这部剧创作前的近十年(约在30年代末)他为了学习英语,买了一本给初学者预备的法英对照会话。他在反复阅读这本教材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最基本的真理,诸如“一个星期有七天”,“地板在下面,天花板在上面”,等等。这些诱发了尤内斯库的创作灵感,认为这种会话就是戏。他要把这些最基本的真理告诉同时代人。因此,尤内斯库想把剧本定名为《简易英语》、《英国钟点》、《疯狂的英国大钟》、《下着倾盆大雨》等,但都不尽心意。后来,在一次排练过程中,一个演员念错了一句台词,说出了“秃头歌女”,尤内斯库顿悟:“这正是我要用的剧名。”
这部戏剧共十一场。内容大致如下:史密斯夫妇在家闲谈,女佣通报说,马丁夫妇应邀前来用餐。史密斯夫妇去更换衣服。这时,马丁夫妇进来,可他俩竟不相识。经过攀谈才知道,他俩是夫妇,并且已有了儿女。史密斯夫妇出来和马丁夫妇见面,但却忘记了事先约好吃饭的事。在他们闲谈时,门铃响了,只开门却不见人进来,直到第五次开门,才走进消防队长。他是因久无火灾,完不成任务,是来打听史密斯家是否着火。他应两对夫妇的请求,讲了几个不伦不类的故事。女佣玛丽也来了,消防队长终于认出玛丽是自己的恋人。玛丽朗诵一首诗,又被史密斯夫妇推出房间。消防队长告辞,他要去扑灭三刻钟再加上十六分钟以后将要着起的火。这两对夫妇继续谈话,节奏越来越快,变成了喊叫,又突然停止,灯光复明。马丁夫妇说出史密斯夫妇在第一场时的对白。幕落。作者就是通过上述的内容,表现生活的无聊和社会的荒诞的主题。
这部剧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都充分地表现出荒诞的特点。尤内斯库把语言从“教科书中一句一句抽出来”,经过他自己的组合加工,赋予新意,目的不是告诉观众最基本的真理,而是要表现反戏剧。剧中人物的时间观念违背了正常的规律,史密斯的脑中,一个星期只有星期二、星期四和星期二这三天。人物似乎没有情感和记忆,马丁夫妇是同乘一趟车、同住一间屋,同睡一张床,共有一个女儿的夫妻,却如同路人,互不相识,直至两人攀谈之后方知。人物简直就谈不上有性格特征,他们“是整个小市民阶级中的一种人,这种小市民是一些人云亦云、安于现状、循规蹈矩的人”“他们不再会思考了,那是因为他们不再会感动,再也没有什么爱好,他们再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他们可以‘变成’任何样的人,任何一种东西。”“这是一个无人称的世界,他们是可以互相置换的,可以把马丁放到史密斯的位置,也可以把史密斯放到马丁的位置,调换是不会被觉察的。”人物的语言与其职能相悖,不再是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失去了它的内容,成为体验人崩溃的工具。“他们互相一个接一个地说出的基本而又清楚的真理变成了胡言乱语。语言失去了自身的联系,剧中人物都不知所措,荒谬的语言失去了任何意义,这一切都以一场大吵大闹告终,也没法了解这场争吵的原因,因为我的人物对骂的不是话语,也不是一些断续的句子,甚至也不是单词,而是一些音节,或者是元音,或者是辅音!……对我来说,这涉及到某一种崩溃的现实,单词只成了有声响的外壳,失去了意义”。因此,对话和独白简直就是大喊大叫,语无伦次,且混淆起来,又离情悖理。剧本的标题本身就具有荒诞性。结尾,马丁夫妇完全重复史密斯开场的姿势和对话,象征着生活的荒诞延续不绝,不可改变,突出剧本荒诞的主题。
《秃头歌女》首演六周后因无人观看而停演。1951年,它同作者的第二个剧本《上课》(1950)同演,仍未成功。1956年,作者的又一剧目《椅子》(1951)轰动之后,《秃头歌女》才逐渐被重视起来。1958年以后,《秃头歌女》盛况空前,作为巴黎于舍特剧院保留剧目,二十余年不衰,连演7千多场,成为巴黎戏剧史上连演时间最长的剧目之一。